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3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5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家蚕POU因子功能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家蚕POU因子的相互作用蛋白,构建了包含家蚕POU-M2基因的诱饵质粒和猎物质粒,发现包含全长POU-M2的诱饵质粒和猎物质粒对酵母具有毒性和自激活现象。对POU-M2进行结构域分析,发现其构建的诱饵质粒、猎物质粒产生毒性与自激活现象来源于POU-M2因子羧基端POU结构域的DNA结合能力。POU-M2因子的转录激活域为氨基端约140个氨基酸区段,其中氨基端约100个氨基酸为激活作用的重要区段。鉴定发现POU结构域中的POUH区(POU同源结构域)对POU结构域与DNA的结合起主要作用,POUS区(POU特异性结构域)可以增强POU结构域与DNA的结合能力。最终采用截去POU氨基端激活区的片段作为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的诱饵质粒。  相似文献   
32.
家蚕裸蛹基因(Nd)的SSR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裸蛹是自然突变产生的,裸蛹基因(Nd)与丝素重链基因(Fib-H)同处于第25染色体上,二者紧密连锁。利用家蚕雌性不交换的特点,以家蚕正常茧品种P50和裸蛹品种Nd为亲本获得P50×(P50×Nd)和(P50×Nd)×P50回交群体(分别记为BC1M和BC1F),再用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Nd基因进行定位,共筛选出7个与Nd基因连锁的SSR标记。BC1F群体中的所有裸蛹个体均表现出与(P50×Nd)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正常茧个体带型与亲本P50一致,为纯合型。利用另一个群体BC1M构建了Nd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96.8 cM,Nd基因位于60.8 cM。同时得到了2个与Nd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2511及S2513,与Nd基因的距离分别为0.1 cM和1.1 cM。  相似文献   
33.
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4.
吴萍  刘挺  覃光星  郭锡杰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814-2822
 【目的】筛选家蚕(Bombyx mori)中肠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答基因,为阐明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含有约23 000个家蚕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比较分析感染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24、48及72 h的中肠试验组与中肠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分类及涉及的信号通路等进行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17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 在感染24、48及72 h后,分别得到了9、51及258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表明,在感染48及72 h后,大多数涉及到代谢通路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所有涉及到核糖体通路和蛋白酶体通路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脂酶、热激蛋白、细胞色素P450、核糖体P0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经荧光定量PCR验证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答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析家蚕对常用农药氰戊菊酯和杀虫双的解毒机制,分别给家蚕5龄幼虫添食2种农药,观察家蚕对农药的中毒症状,采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添食农药的家蚕幼虫的血液蛋白进行分离,利用电喷雾电离(ESI)质谱对具有2次以上重复的显著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家蚕5龄幼虫分别添食1/4LD50剂量浓度的2种农药后,均在3~12h内出现中毒症状,且血液蛋白的表达也发生了变化:在氰戊菊酯诱导下,幼虫血液中增加了纤维样蛋白、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杀虫双诱导下,幼虫血液中增加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3;经2种农药分别诱导处理后3h,幼虫血液中都减少了体液低分子蛋白-Ⅲ的表达。推测家蚕对氰戊菊酯和杀虫双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家蚕浓核病毒镇江株非结构蛋白2(NS2)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利用PCR技术从家蚕浓核病毒镇江株(BmDNV-Z)基因组中扩增得到非结构蛋白2(NS2)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S2,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产物经Ni柱纯化,经过复性检测其Helicase和ATPase活性。【结果】克隆获得了BmDNV-Z NS2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经Ni柱纯化获得了目的蛋白NS2。纯化的NS2蛋白具有Helicase活性,能将双链DNA底物解旋成为单链,并且具有一定的底物极性选择性,对于极性底物表现出更高的解旋活性。同时,纯化的NS2蛋白具有ATPase活性,其酶活力可达到0.276 μmol?μg-1?h-1。【结论】BmDNV-Z NS2基因编码的病毒非结构蛋白具有Helicase和ATPase活性,并且Helicase活性具有一定的底物极性选择性,推测该基因在病毒DNA的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正>为了解纯化和保存家蚕浓核病毒的适宜条件,作者曾进行过各种理化因子(温度、pH、紫外光、氯仿、乙醚、、乙醇、甲醛等)对家蚕浓核病毒病原性及抗原性影响的试验,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现行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对家蚕浓核病毒的灭活效果,为生产上更好的消灭该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黑尾病蚕”尾部发黑溃烂、蚕体落小,多数经5—7天左右死亡.病蚕尾部连接直肠处有大量菌丝缠绕,蚕死后尸体软化,井慢慢腐烂变黄.补湿培养发现,大部分病蚕均生长有两类真菌孢子.一为黄褐色曲霉孢子,一为新月型的镰刀菌孢子.只有在尾部穿刺接种镰刀菌才发黑尾病.凡共育室空气污浊、高温多湿、蚕沙厚,特别是眠座发酵、伏(桑夷)蚕多的,均能导致黑尾病的流行.贯彻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止高温闷热、经常通风换气、勤除沙、防止发生伏(桑夷)蚕等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发生黑尾病蚕.  相似文献   
39.
吴阳春  郭锡杰 《蚕业科学》2007,33(2):288-292
将家蚕(Bombyxmori)和野桑蚕(Bombyxmandarina)杂交培育多代后发现并分离出一个遗传不育的自然突变系统,定名为镇江野败szm(Mandarina Sterility of Zhenjiang)。该系统表现为95%不育卵、3%可育卵和2%中间型,以3%可育卵继代,后代雌、雄比例正常,性状稳定遗传。经遗传分析,该突变性状对正常表现为隐性。经组织解剖证实其产生原因可能是雄性精液分泌物失调、精荚异常、雄性外生殖器异常等。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