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7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生长期内,红三叶 Trifolium pratense和鸭茅Dactylis glomerata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动态模型,通常符合二次多项式(y=cx2 bx a),呈降-升型(b<0,c>0),只有鸭茅中的Mn为指数函数(y=aebx),呈上升型(b>0).2种牧草的变动幅度,均以Pb、Co、Mo较大,Mn、Cu、Zn、Ni较小.在9种元素的相关矩阵中,呈显著相关者,红三叶约占2/3对,鸭茅占1/3对,且均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32.
西藏高原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牧草引种试验”是西藏自治区科技左继粮食作物品种引种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抓的又一项重中之重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经过1998-2001年四年的实施,共进行了从国内外引进的157份牧草品种和15份草坪草的试验。试验根据生态条件划分为两个类型、四个点,即高寒牧区类型的那曲、当雄点和高寒河谷农区类型的畜牧兽医研究所曲尼巴综合基地、中科院达孜生态站。各试验点通过对引进品种的物候期、生物量、农艺性状及越冬率的观测,筛选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29份,其中按习性、科属分为:一年生禾本科牧草6份,多年生禾本科牧草14份,一年生豆科牧草3份,多年生豆科牧草5份,其它科属的牧草1份;按生态类型分为:适宜在高寒河谷农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13份,豆科牧草2份,其它科属的一种;适宜的高寒牧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品种10份,豆科牧草品种6份。试验结果表明燕麦草类、黑麦草类、羊茅类、梯牧草类、冰草和鲁梅克期K-1杂交酸膜在西藏河谷地区(海拔3800米)均能收获得到成熟的种子。区间试验显示,区试品种在高寒牧区和高寒河谷农区均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33.
一年两收粮草复种模式是西藏农牧结合的一条重要发展途径, 本研究以冬青稞-箭舌豌豆(青饲玉米)复种模式为例,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施肥试验, 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对高原地区复种模式生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使农田土壤温度在冬青稞越冬期和返青期升高0.5~0.8 ℃, 并促进冬青稞根系生长, 使其能更好地从土壤中获取营养成分, 从而提高产量; 同时, 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还可使冬青稞的生育期提前3~4 d, 为第2 季牧草的生长赢得宝贵时间; 而从鲜草产量来看, 豆科植物的牧草更适宜于在当地复种; 另一方面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施用能更有效地保持农田土壤肥力, 使有限土壤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总之,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有效提高冬青稞-箭舌豌豆(青饲玉米)复种模式的产出和效益。  相似文献   
34.
施氮肥各植物类群的P含量均有所降低,N含量通常有所升高,其中以鸭茅种群变化最为显著;施磷肥红三叶种群的N、B和Fe含量显著降低;鸭茅种群的N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5.
本文研究了施肥对红三叶群落地上部和地下部10种营养元素的影响,结果如下(1)从含量看,施氮肥后,地上部B明显降低,地下部B明显升高;施磷肥后,地上部N、B显著下降,地下部K、P、N上升幅度较大.(2)就积累量而言,施氮肥后,地上部大多数元素增高,地下部多数元素降低或无变化;施磷肥后,无论地上部还是地下部,大多数元素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36.
长江上游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及其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量化研究,客观评价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效益,以长江上游为对象,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将其划分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6个自然地理类型区。利用区域降水量和产流特征参数,计算了长江上游森林涵养水源能力。采用水源调节“替代工程的影子价格”原理,计算了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经济价值。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水资源涵养量为1288.5亿m3,主要集中在高山峡谷森林区,涵养水源的年经济价值为431.6亿元。  相似文献   
37.
“退牧还草”工程对促进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小型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藏北羌塘地区6县10乡(镇)的100户牧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牧民认可并支持“退牧还草”工程,81%的牧民认为工程能有效促进草地恢复;依据草原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补偿标准,74%的牧民支持长期(10年以上)的生态补偿;考虑生态移民后的生计保障问题,52%的牧民不愿意移民到城镇。因此,有必要及时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及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并使其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以实现西藏羌塘牧区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198个草地样地地下生物量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因子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并通过插值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赋予各因素不同的权重,加权叠加估算,并综合插值出内蒙古草地地下生物量1 km×1 km栅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草地地下生物量平均值为1364.06 g/m2,其中温性草原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为1916.64 g/m2,温性荒漠类最小,为80.39 g/m2;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空间格局上,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草地地下生物量呈现由高向低过渡的趋势,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区的地下生物量最高,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地下生物量较低;内蒙古草地植被地下生物量空间插值数据通过了检验,预测精度为66.62%。  相似文献   
39.
在横穿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的中国草地样带中,设置了132个采样样地,采集到138种、329个植物叶片样品。在对植物样品进行化学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试图为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的C,N,P元素循环研究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相关生态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植物N,P含量均高于内蒙古地区。随着年均温的增加,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呈降低趋势,P元素含量和N/P变化不明显;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均略呈增加的趋势,而N/P变化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验证了温度-植物生理假说(TPPH),同时,还支持土壤年龄假说和生长速率假说。然而,地带性气候因子对植物叶片N,P元素变异的解释率并不高,这表明草地植被N,P元素变化的格局、规律和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0.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NDVI、EVI、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因子的回归分析。并通过各因子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权重参数分析和加权融合,运用ArcGIS软件,反演分析了新疆伊犁地区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平均产草量约为704.96 kg/hm2,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调查数据相比,产草量有所下降。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各项因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演结果与伊犁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基本吻合,反映了伊犁地区草地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得到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2)为0.8532;均方根误差(RMSE)为216.559 kg/hm2,偏离度为22.92%,可以为新疆伊犁地区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