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7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同时,对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火烧等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2.
氮沉降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开展了外源氮素添加与刈割模拟放牧实验,测定了其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土壤微生物碳氮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促进生态系统呼吸,而模拟放牧对其无显著影响,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刺激作用。氮素添加通过提高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植物地上生产,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模拟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作用,促进根系的补偿性生长,降低了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刺激作用。这表明,放牧压力的存在会抑制氮沉降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氮输入也会缓解放牧压力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3.
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氮(N)和磷(P)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发育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而植物氮磷(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研究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N、P元素的系统研究将为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的限制元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因此,以涵盖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主要草地类型的草地样带为平台,通过系统采集该样带上132个采样点的33个主要优势植物叶片,分析了中国典型草地植物叶片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样带上主要物种的N含量、P含量、N/P的均值分别为18.18±6.16 mg·g-1、1.25±0.64 mg·g-1和16.75±6.67。其中,N和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C3植物和C4植物的N、P含量无明显差异;双子叶植物、非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中生型植物的N、P含量分别高于相应的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非豆科植物、旱生型植物;C3植物、双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旱生植物的N/P分别高于相应的C4植物、单子叶植物、非禾本科植物、非豆科植物、中生植物。总之,高寒草地植物的N、P含量高于温性草地植物,但其N/P却低于温性草地。  相似文献   
54.
1988-2005年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分析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变化动态,探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战略,以及开展有效的生态工程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LOPEM模型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的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3-5年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其产草量的年际变幅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增高;从沼泽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到温性草原依次增高的特征。同时,18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产草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以高寒草原或西部地区草地的提高幅度较大。尽管如此,它仍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驱动。因此,应该对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系统牧草供给功能的短期增加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增加有可能掩盖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长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5.
基于MODIS算法的藏北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能利用效率(lightuseefficiency,LUE)是指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冠层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photosyntheticallyactiveradiation,APAR)之比,它反映了植被利用光能的能力。定量化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而LUE 作为光能生产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定量化生产力时空变化的基础。因此,定量化全球植被的LUE 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MODIS光能利用效率算法,本研究模拟了2004-2005年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LUEMODIS),并用观测的光能利用效率(LUEEC)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MODIS算法中,日最低气温(Tamin)和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分别被用来计算温度胁迫因子(Tscalar)和水分胁迫因子(Wscalar)。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Wscalar,Tscalar 更能够解释观测的LUE 的季节变化。2004和2005年的模拟值分别高估了约14.97% 和16.57% 的观测值,但配对T 检验显示模拟值和观测值差异不显著,即基于MODIS的LUE 算法在模拟藏北高寒草甸LUE 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分析表明,观测的LUE 与Tamin 的相关性好于观测的LUE 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这表明在反应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LUE的季节变异方面,Tamin 优于平均气温。总之,基于MODIS算法的LUE 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量化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LUE。  相似文献   
56.
草地植物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对草地植物竞争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及目前常见的植物竞争模型和竞争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在草地植物竞争研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在草地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光照、水分、养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与植物竞争的关系以及植物组织构件的竞争等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7.
中国草地资源遥感快查技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阐述了全国草地资源第二次遥感快速调查的总体技术路线以及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与方法.调查采用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相同的草地属性界定标准和草地分类系统;基本信息源为1999-2000年TM和中国陆地卫星影像;参考信息源为1;25万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字影像图.遥感调查采用全数字作业方式,应用MGE/Microstation遥感制图专用软件和人机交互判断方法,完成草地资源信息的提取和草地资源图的编制,作业比例尺为1:25万.同时选择松嫩、甘南和伊犁等7片重点牧区草原,进行野外路线实地调绘,建立判读标志,测定草地生产力.经过判读、制图和验证,生成草地资源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再行数据编辑、集成、生成数据库后,进行图幅面积平差、面积量算、分类统计,在二年时间内完成全国草地资源的快速清查.  相似文献   
58.
红三叶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设计思路与结构体系.该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平台,建立了以草地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红三叶试验观测数据等为基础的数据库,并构建相关模型,实现在我国南方山区,红三叶品种选择、播种、灌溉、施肥、刈割利用等栽培技术的决策;同时对不同管理措施下红三叶生长情景进行预测,并提供相应的目标管理决策建议.该系统有红三叶基本信息、草地资源环境综合信息数据与模型、红三叶栽培技术决策、红三叶生长情景预测与目标管理决策4个模块.通过系统运行,可实现红三叶栽培管理信息的查询、栽培技术的智能决策,以及红三叶生产情景预测和目标管理的科学决策,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59.
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因其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复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和分层数据情况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土壤容重调查实测数据,对北方温带草原地区表层土壤容重构建土壤传递函数,进行土壤垂直剖面分层容重数据重建与水平空间的土壤容重数据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土壤容重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西北部高...  相似文献   
60.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植被蓄水潜力与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植被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收集了各种植被类型冠层降水截留量、枯落物现存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数据和资料,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主要植被类型归并为9类,对这些主要植被类型对降水的分配和贮存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植被蓄水潜力及其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原生植被中,以蒙古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云冷杉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兴安落叶松林分布面积广,蓄水潜力占全区水源涵养价值的58.4%.从区域分布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强的植被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东南部.为了防止本区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的衰退,需要控制采伐,加强天然林保护,同时要加强护林防火工作,防止森林向山地杨桦林、疏林和低效林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