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究禾荔特晚熟焦核突变体GLL-1的全基因组变异情况,为调控荔枝果实成熟期、解析焦核发生分子机制及选育焦核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荔枝种质资源普查发现1个禾荔特晚熟焦核突变体GLL-1,对禾荔和GLL-1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50×),对比分析GLL-1全基因组变异情况。【结果】与禾荔相比,GLL-1果实明显较大,品质优良,特晚熟,种子变为焦核,可食率明显提高。从GLL-1基因组获得320858674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定位到荔枝参考基因组的高质量Clean reads数占比为96.07%,正确识别率大于Q20的碱基占比为96.48%,正确识别率大于Q30的碱基占比为91.38%,基因组GC含量为35.28%,覆盖度(大于1×的碱基占比)为97.62%。检测到930608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759887个小片段插入和缺失(Indel)位点,共导致12621个基因发生变异,其中发生非同义SNP突变的基因8451个,发生Indel的基因4170个。许多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的MYB、bHLH、WD40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及参与ABA信号转导的重要家族基因(bZIP、WRKY、MAPK及PPR)均发生突变。【结论】MYB、bHLH、WD40、bZIP、WRKY、MAPK及PPR等家族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导致GLL-1果实特晚熟及焦核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推测其在调控荔枝果实发育和焦核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当前生猪长途调运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东莞市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质量安全监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随着江西省赣南地区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软枣猕猴桃‘红宝石星’先后被引进栽培。通过连续3年(2017-2019)对其在亚热带赣南地区生长适应性、物候期、果实品质等系统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其植株生长势较强,四倍体,在田间未发现溃疡病等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热性;伤流期在2月中旬,萌芽期在3月中旬,花期在4月上旬,花期长达6-7 d,8月上旬果实成熟,11月下旬开始落叶进入休眠期;该品种果实呈长椭圆形,果形指数为1.51;平均单果重为25.85 g,最大可达32.49 g;丰产性能较强,三年生猕猴桃亩产可达500 k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60%,干物质含量为16.84%;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为17.30%,可滴定酸含量低,为0.83%,风味甜香;在亚热带赣南地区,该品种果实维生素C与花青苷含量积累较低,分别为107.43 mg/100g FW和0.21 mg/100g FW。综上所述,‘红宝石星’软枣猕猴桃在亚热带赣南地区表现出适应性强、抗性强、丰产、果实糖度积累显著增加、综合性状良好等特点,但其维生素C与花青苷含量较低,在赣南地区栽培时可采用适当遮阳、套袋等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维生素C和花青苷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34.
剥皮型优系‘YH-3''母树来源于江西省宜黄县境内的野生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优株,系从野生毛花猕猴桃群体中的自然变异选育而成。该优系具有花瓣粉红,果面白毛,果肉墨绿,易剥皮,高Vc等显著特征,表现品质优良,遗传性状稳定,丰产稳产,果实均匀,商品果率高,果实10月下旬成熟,耐热抗旱,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  相似文献   
35.
禾荔逐步矮化树,从大枝不定芽上长出的枝梢,第二年能恢复挂果,结果母枝单元健壮,单穗果数比常规管理树增75.0%,单果重增8.1%,保持了丰产稳产性状,生产成本减少,产值增加,并克服了一次性矮化树因徒长而减收的缺点。该项技术易懂易做,值得在禾荔产区推广应用,也为其它荔枝品种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赵晓光  钟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14-5515,5517
国家林业局2013年5月出台的《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林木生物质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从“软硬科学”2个方面综述了林木生物质能的发展情况,分析现阶段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实现我国的林木生物质能的中国特色式发展。  相似文献   
37.
果实的糖分种类、含量及其构成比例和形成动态是果实风味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对其代谢过程中色泽的形成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决定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对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的种类、数量、代谢途径的变化、代谢相关酶的变化及基因调控研究进行了整理综述,以期为果实品质改善、提高商品价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糖的生理功能上,糖类物质是果树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其不仅作为能源物质参与果树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且作为一种信号物质参与植物成花与果实成熟控制基因的表达调节,并且能抵抗外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在糖的类型上,不同物种、不同器官组织、不同果实部位间糖的主要类型、数量、出现顺序均存在差异;叶片光合作用产物经过蛋白跨膜运输和系列酶反应,最终以蔗糖、山梨醇、果糖和葡萄糖的形式分散于果实的不同部位,使得果实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蔗糖代谢、山梨醇代谢、己糖代谢和淀粉代谢途径是目前公认的4大糖代谢途径,这几种途径均由不同类型的代谢酶参与,不同物种间糖积累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代谢酶的调控作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目前主要代谢酶有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等;在糖相关代谢酶基因上,不同果实生长发育时期,相关代谢基因的表达差异会导致其不同时期的糖分的积累量出现差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现已克隆出许多和糖代谢相关的基因;糖代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与栽培管理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湿度、气体等,栽培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套袋、铺设反光膜、胁迫、施肥等栽培技术,均会对糖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果实糖代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内外影响因素较多,果实糖积累过程中其不同类型的糖组分动态变化及相关酶调控机制已较为清晰,但仍需进一步通过制备抗体等方式分离纯化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以明确酶作用中心,同时应采用多组学联用的方式明确关键酶基因对果实糖分积累的直接作用方式,并探明糖积累的机理。  相似文献   
38.
为了对‘赣猕6号’的推广及制定合理栽培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观测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奉新地区,伤流期在2月中旬,初花期在5月上旬,谢花期在5月下旬,果实成熟期在10月下旬,为晚熟品种;根系浅,肉质,以须根为主;花单性,二歧聚伞花序,平均单株花量为550~675朵,花红色,极具观赏性;以中果枝和长果枝结果为主,分别占66.0%与28.5%;果实为长圆柱形,平均单果重72.5 g,最大单果重96 g;果实的Vc、总糖、可滴定酸以及SSC平均含量分别为829.23 mg/100g、11.31%、1.32%和14.42%。毛花猕猴桃‘赣猕6号’生物学性状遗传稳定,具有较高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9.
链霉菌702所产抗细菌组分S2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硅胶柱层析进行链霉菌702所产抗细菌物质的初步纯化,柱层析硅胶为160~200目,以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收集R f值为0.46的洗脱液,45℃减压浓缩后在-20℃下静置24 h得到黄色针状结晶(组分S2)。此结晶甲醇溶解液经紫外吸收光谱测定结果表明,该抑细菌活性物质在199 nm有强吸收峰,而在240.2 nm处有弱吸收峰。此结晶用HPLC分析得到分离抑细菌物质的最佳条件为流动相:乙腈溶液600 g/L,检测波长200nm,从HPLC图谱峰面积来看有效物质含量达到961.1 g/L。使用制备型液相色谱进行扩大制备,收集峰尖物质,冻干后可得红色絮状物,此物质经生物检测,其抑菌效果良好,再经分析型液相色谱分析,可得其有效物质达994.7 g/L。  相似文献   
40.
试验旨在研究在赣州地区的赣南藏香猪放养模式下应用电子围栏技术的效果.本研究首次在赣南藏香猪养殖过程中,应用电子围栏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电子围栏能有效控制赣南藏香猪的活动范围,防止赣南藏香猪对外界环境的破坏,同时避免赣南藏香猪与山区内其他动物的接触,减少疫病的发生,并且维护成本低.因地制宜,在赣南山区使用电子围栏技术,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