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5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林业   289篇
农学   312篇
基础科学   351篇
  220篇
综合类   2174篇
农作物   196篇
水产渔业   87篇
畜牧兽医   989篇
园艺   414篇
植物保护   16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乡村的发展离不开“领头雁”式治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交汇点,突破乡村人才困境,打造一支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立足振兴产业发展培育的原则,以打造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规范项目管理和实施,创新培育培训模式,加快建立高素质职业农民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两大抓手,积极组织高质量培训,提高教学成效和实施产业增收。阐述了安徽省怀宁县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经验,指出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以后的全面乡村振兴培育培训工作起到引领和借鉴作用,让高素质农民成为带头致富的标杆。  相似文献   
992.
西藏地区青稞籽粒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西藏地区青稞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优异品质青稞种质,以251个西藏青稞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籽粒淀粉、粗蛋白、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大量元素(Ca、P)、微量元素(Fe、Zn、Se)含量共9个品质指标,分析了被测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9项品质指标在供试种质资源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S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粗蛋白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 -0.54),粗蛋白与γ-氨基丁酸、Ca、P、Zn、Fe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被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可将9项品质指标简化成3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5%,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 48.0%,第一主成分中因子载荷量大的品质指标是Zn、P、Ca、粗蛋白、γ-氨基丁酸、淀粉、Fe含量。综合评价筛选出10个营养品质较高的种质,分别为BJX152、BJX008、BJX149、BJX004、BJX003、BJX015、BJX005、藏青2000、BJX227、喜马拉22号。  相似文献   
993.
施氮量对粮饲兼用玉米子粒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2018年以主推粮饲兼用玉米陕科9号品种为材料,设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氮肥水平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产量和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等性状指标,分析施氮量对玉米子粒产量、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生物量增加;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稳定,此时最佳施氮量为268 kg/hm2,产量增加64.4%。随着氮肥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降低。饲用品质分析显示,子粒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氮肥270 kg/hm2处理下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2.4%、13.7%和22.5%;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减少20.4%和18.1%,秸秆粗蛋白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增加22.5%和17.6%。适当增施氮肥改善玉米群体质量,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饲用价值。陕北灌区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实践中,推荐适宜施氮量为268 kg/hm2。  相似文献   
994.
张慧君  戴祖云  宋运贤  张飞  张岩  李建华  王强 《园艺学报》2020,47(Z2):3021-3022
‘甜包1号’是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从安徽省淮北地方品种‘包瓜’原始群体中选育出来的,适合酱制的甜瓜新品种。植株生长健壮,子蔓和孙蔓均可结果,单株坐果3 ~ 4 个,全生育期75 ~ 80 d。单果质量0.50 ~ 0.96 kg。中抗白粉病,中抗霜霉病。第1生长周期产量38 250 kg · hm-2,第2生长周期产量41 250 kg · hm-2。适宜安徽淮河以北春季栽培。  相似文献   
995.
饲草料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浅述了饲草料半干青贮工艺,分析饲草料半干青贮装备的现有技术装备水平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半干青贮装备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97.
为监测农业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从种养源头管控农产品安全,基于锆离子和1,2,4,5-四(4-羧苯基)苯(H-4-TCPB)合成了蓝色荧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Zr-TCPB,并与红色荧光量子点QDs组装成双荧光QDs@MOFs复合物,基于Zr-TCPB对有机磷农药特异性荧光淬灭效应,构建比例型荧光化学传感器系统,实现了有机磷农药的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甲基对硫磷与对硫磷的检测限(LOD)分别为1.9μg/L和4.9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05~2mg/L。研究表明,该荧光分析法能有效用于农业环境水样中甲基对硫磷及对硫磷的现场快速测定,甲基对硫磷回收率为93.23%~116.46%,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29%,对硫磷回收率为92.52%~107.83%,平均RSD为5.74%。该方法在环境样品农药残留快速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持水持肥性和透气性,进而驱动一系列与土壤有关的物理化学过程,结合高效快速的遥感技术预测土壤质地空间分布,对土壤质量评价与农业生产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遥感预测土壤质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的应用出发,介绍了用于土壤质地遥感预测的雷达、地形和植被指数等辅助数据,提出了光谱响应、特征波长选择和遥感解译这三种基于遥感特征预测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的方法,梳理了统计学、地统计学和机器学习这三类模型与遥感结合对土壤质地空间预测的应用效果,总结了几种典型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情况,并分析了遥感预测土壤质地的应用条件和精度验证方法,最后提出未来研究需侧重于深入提取各种遥感光谱特征、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多类型环境变量和开发土壤物理属性与数据驱动机器学习特征相结合的多算法混合模型,旨在为开展不同区域尺度下土壤质地空间预测研究提供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9.
对河口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采样调查,结合离子全组分和稳定同位素证据,分析了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与各水体补给来源,探讨了长期引黄灌溉对区域水循环、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的影响。结果显示:(1)河口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都具有较高的矿化度,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平均矿化度分别为27.96、23.17 g·L-1,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Mg2+、Na+、K+,阴离子Cl-、SO2-4是与总溶解固体(TDS)显著相关的主要离子成分;(2)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K,是典型的海水混合或者卤水;地表水由于工、农业和城市污染,水化学类型向Cl·SO4-Na·K·Ca变化,水化学类型变化复杂;(3) 地表水水体的盐分补给来源于海水混合以及城市及农业污染,而浅层地下水的输入则来自海水入侵以及降水、地表水的下渗补给;(4) 生态调水后地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田和近海湿地,补给比例48%~81%,而海岸滩涂带地下水的补给比例最低,这可能与海岸含水层渗透系数相对农田和湿地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玉米蛋白磷酸酶2C (PP2C)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及生理功能,以耐旱玉米自交系豫882为试验材料,对玉米20%PEG6000胁迫处理转录组进行分析,筛选受干旱诱导强烈表达的PP2C基因,然后对其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20%PEG6000胁迫处理转录组中筛选到一个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的PP2C蛋白基因,命名为ZmPP2C6-01。ZmPP2C6-0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 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43.8 ku,等电点为6.6,是一种亲水性蛋白。ZmPP2C6-01蛋白与高粱的PP2C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冬小麦、粗山羊草等的PP2C蛋白亲缘关系相对较远。ZmPP2C6-0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ZmPP2C6-01基因在玉米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茎中最低;PEG胁迫下,ZmPP2C6-01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对照,同时在叶中呈上调表达模式;在ABA、NaCl、高温胁迫下,ZmPP2C6-01基因在根中大部分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叶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呈上调表达模式。综上表明,ZmPP2C6-01基因响应干旱等逆境胁迫,但表达模式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