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建立产毒微囊藻的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mcyA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引物,建立和优化检测产毒微囊藻的PCR方法,并以此方法检测产毒和非产毒微囊藻参考株系。[结果]经PCR检测,产毒藻株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而不产毒株未出现特异性条带;以10倍系列稀释纯培养的蓝藻细胞作为PCR反应的模板,检测限均为2.46×103细胞/ml;运用建立的方法从天然水体中检测到了产毒微囊藻,对PCR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发现PCR扩增片段与铜绿微囊藻(PCC7806)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结论]该研究为水华产毒微囊藻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利用亲本种遗传资源是改良甘蓝型油菜的重要手段。以甘蓝型油菜与菌核病抗性甘蓝杂交合成的六倍体为桥梁,与大量的白菜型油菜杂交,合成杂种,探索改良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性的策略。【方法】采用菌核病抗病甘蓝(C01)与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杂交合成六倍体,通过分析六倍体的育性、菌病抗性和减数分裂行为来分析其作为桥梁材料转移菌核病抗性的可能性;将六倍体与110份白菜型油菜杂交,通过考察杂种发育和可交配性来分析六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交的可行性;通过鉴定杂种的苗期表型特征、自交结实率及离体茎秆的菌核病抗性来分析杂种在改良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上的利用潜力。【结果】该六倍体的花粉育性为90.6%—92.7%,自交结实率为3—7粒/角果;菌核病抗性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中双9号);处于减数分裂后期I的花粉母细胞中,68.80%(86/125)的染色体分离比为28﹕28。110份春性、冬性和半冬性的白菜型油菜与六倍体杂交,授粉15 d后的胚珠发育正常,并且都能收获成熟种子,平均可交配性为(4.25±3.91)粒/角果。尽管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可交配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不同生态型的白菜型油菜与六倍体杂交的可交配性无显著差异(半冬性:(4.35±3.77)粒/角果,春性:(4.34±4.51)粒/角果,冬性:(4.01±3.43)粒/角果;P=0.44)。六倍体作为母本或者父本与白菜型油菜杂交都能结籽,而且没有显著性差异(六倍体为母本:平均结实率为4.27粒/角果;六倍体为父本:平均结实率为3.95粒/角果;P=0.69)。六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创建的杂种,苗期形态似甘蓝型油菜,但是表型变异丰富;杂种都能自交结籽,平均自交结实率为(7.72±4.45)粒/角果;来自不同生态型的白菜型油菜与六倍体合成的杂种自交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冬性白菜型油菜合成的杂种平均自交结实率:(8.07±3.43)粒/角果,半冬性:(7.88±4.64)粒/角果,春性:(6.41±3.00)粒/角果,P=0.95)。经过两年的离体茎秆菌核病抗性鉴定,6份杂种的菌核病发病程度两年均显著低于中双9号(P0.05)。【结论】以六倍体为桥梁能有效地将甘蓝型油菜亲本种的优良性状导入到甘蓝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33.
RCEP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和投资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20年11月15日,中国、东盟10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文中从RCEP成立的背景、对我国经贸发展的意义、对我国林产品贸易投资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该研究可为林草主管部门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林业对外经贸发展新路径提供决策参考,助力我国林业产业和林产品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4.
购买到的新鲜芦笋,先要剥去老筋洗净。十几株捆成一捆,竖放在锅中,加水(加盐少许)用文火烧煮一刻钟。捞出来沥干待用。罐头芦笋也可用食盐开水略微烫热一下。这样处理过的芦笋,再经调配,就可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35.
钱伟  马卉  张嵘 《农技服务》2014,(11):169-170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毋庸置疑,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从传统的食品概念延伸到宠物食品、饲料安全上,从而又影响到人类食品安全,比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在出口宠物食品方面,目前企业只是建立在HACCP原理的企业自检自控体系进行管理,对于出口产品卫生安全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对出口宠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的原辅料及食品添加剂进行动态、有效的监管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以HACCP预防食品安全为基础的风险因子分析的出口宠物食品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37.
通过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纳米硒(Nanometer Selenium,NSe),探讨其对镉暴露下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of farmed tilapia,GIFT)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保护作用。将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ontrol)、镉胁迫组(Cd stressed,CdS)和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NSe L、M、H)。在NSe L、M和H3组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125、0.250、0.500mgSe·kg-1的纳米硒,连续30d,Control和CdS组投喂基础饵料。第15d,CdS组和NSe3组用0.5mg·L-1Cd2+的镉溶液进行为期16d的镉处理。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比较,0.5mg·L-1Cd2+的暴露降低了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YS)活力以及白细胞的吞噬活性(P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与CdS组比较,NSe增强了吉富罗非鱼血清GSH-Px、ACP、AKP和LYS活力,提高了白细胞PA和T-AOC水平,降低了MDA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纳米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镉胁迫所造成的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对镉暴露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8.
CNGC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对植物的逆境响应有重要作用。系统分析甘蓝型油菜BnCNGC基因家族成员全基因组分布、结构、进化及其响应不同逆境胁迫的表达特性,对于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拟南芥和甘蓝CNGC蛋白保守结构域及特异基序氨基酸序列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甘蓝型油菜BnCNGC家族成员,分析其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蛋白理化性质、蛋白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利用转录组数据,筛选甘蓝型油菜逆境响应候选BnCNGC成员,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核盘菌、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共鉴定到49个甘蓝型油菜BnCNGC成员,分布于除A08、C06的17对染色体上,含有5~10个内含子,其上游1500 bp包含大量逆境胁迫响应元件。BnCNGC家族成员编码的蛋白质含413~80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MW)范围47.62~110.58kD,等电点(pI)范围6.10~9.8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nCNGC分为Group Ⅰ、Ⅱ、Ⅲ和Ⅳ四类。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 BnCNGC9、BnCNGC27和BnCNGC48均参与逆境胁...  相似文献   
39.
固定化微生物联合大型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 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CODMn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I+M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NO2-N)和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50.83%和62.38%,显著高于I(39.55%和51.17%)与M(40.78%和53.31%)(P<0.05)。实验结束时,I+M水体CODMn的去除率达67.23%,显著高于I(48.23%)与M(33.35%)分别单独作用(P<0.05);I+M对养殖废水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高达88.74%,显著高于I(67.85%)(P<0.05),但与M无显著差异。另外,I+M植物根系表面4类氮循环细菌的数量相比M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载体表面的4类氮循环细菌数量实验后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I+M载体表面AB数量始终比I低1.8~2.6个数量级。主响应曲线分析(PRC)表明,水体浊度、NO3-N、TN等对造成组间差异的贡献较大,实验前中期I+M组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强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但实验末期I组与UC组间的总体差异大幅度减小,且I+M与M的差异很小。结论认为,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与粉绿狐尾藻联合处理循环养殖废水能有效提高对养殖水体NO2-N、NH4-N、CODMn等的去除效果,从而减轻氨氮和亚硝态氮等物质对养殖生物的毒害,使得养殖生物能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但在实际工厂化养殖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固定化菌种组分及其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种类及搭配等因素,使反应器的设计更加科学以确保系统稳定、高效、持久地运行。本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养殖废水生态净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为了优化芸薹属远缘杂交试管苗的快繁培养基,探讨基因型、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试管苗分化率的影响,实验对甘蓝型油菜与甘蓝以及白菜型油菜与甘蓝两种远缘杂交方式的试管苗,在10种添加了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的培养基上进行快繁培养。采用SAS软件对培养后第20d和第30d的分化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下:(1)白菜型油菜与甘蓝5个杂交组合间,以及白菜型油菜与甘蓝、甘蓝型油菜与甘蓝两种杂交类型间的试管苗分化率无显著差异;除甘蓝型油菜与甘蓝杂交的试管苗在培养第30d时的分化率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情况下培养基间的诱导分化率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添加3.0 mg&;#8226;L-1 6-BA(6-苄基嘌呤)和0.2 mg&;#8226;L-1 NAA(萘乙酸)的MS培养基对试管苗的诱导分化效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快繁培养基;(3)不同培养基培养的试管苗在培养20d和30d时的分化率呈高度正相关,但前20d的日平均分化率显著高于20~30d的日平均分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