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8 毫秒
61.
太湖藻类分布及其对鱼类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湖9个水域藻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藻类平均密度在52万~2660万个/L之间,梅梁湖最高,东部沿岸区最低;1月藻类在太湖地区分布最少,8月最多;蓝藻分布了39.7%,绿藻25.3%,隐藻16.9%,硅藻15.5%,裸藻及其他门类2.6%.微囊藻藻体冻融上清液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10时仍可使草鱼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对照不凝聚.在腹腔注射藻细胞冻融液4h后,草鱼出现死亡现象,其半数致死剂量为380 mg/kg,二次注射6h后的半数致死剂量为180 mg/kg;腹腔注射的草鱼中毒症状为:游动迟缓、鳞片松散脱落,然后逐渐死亡.解剖后发现肝脏充血肿大,绿色胆汁外流,肝切片后发现细胞浸润,肝细胞分隔成网状,并变性坏死;肾脏淤血凝固,细胞变形.全藻体细胞对乌鳢灌胃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乌鳢起初未见明显的体表症状,但肝脏略有肿大、充血并伴有出血点,以300 mg/kg剂量灌胃,48 h时乌鳢的死亡率为20%.  相似文献   
62.
碳源及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脱氮碳源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循环养殖废水生物脱氮效率.实验以高NO3-N降解能力和低NO2--N积累量为碳源优化指标,研究了乙醇、丙三醇、葡萄糖、蔗糖、乙酸钠和酒石酸钾钠6种碳源及不同碳氮比(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碳源初筛结果显示,当以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实验过程中NO2--N积累现象较明显,最高可达12.4 mg/L;当以醇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NO2--N积累量较低,最高也只有1.3 mg/L.碳源复筛结果显示,不同碳源及C/N对养殖废水的NH4+-N去除率并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组的NH4+-N去除率高达98.2%,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以乙醇为外加碳源且C/N为3∶1时,复合菌群对养殖废水的TN、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高达93.3%、98.9%和91.8%,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外加碳源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选取乙醇作为复合菌群净化养殖废水的外加碳源,相应的C/N为3∶1.虽然外加碳源短期内会引起水体CODMn含量大幅升高,但可被复合菌群迅速降解;此外,外加碳源还能改善水体pH值,经处理组净化后的水体pH值维持在7.2~7.8.结果表明,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净化过程中添加相应的碳源并适当控制C/N能显著改善池水水质,提高生物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63.
为了了解不同密度异物在家兔消化道内的动态影像,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出消化道异物,试验通过对6只家兔采用人工和手术两种方法投喂不同密度的异物(石块、枣核、棉花团),利用X射线和B型超声波进行检测诊断。结果表明:石块在44 h后由胃进入肠道,家兔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枣核在16 h后由胃进入肠道,家兔临床症状较轻;棉花团在76 h后由胃进入肠道,家兔临床症状相较其他两种异物的家兔要严重。X射线相对B型超声波可以快速诊断出密度较高的异物; B型超声波可以诊断出三种不同密度的异物,但花费时间相对X射线要长。说明临床上可以采用两种仪器相结合的方法,更快、更准确地对消化道异物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油菜生产受菌核病危害严重,但油菜中缺乏抗源,严重限制了油菜抗菌核病育种进程。萝卜胞质不育系(Ogu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Ogu CMS)是生产油菜杂交种最好利用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但目前还没有抗菌核病油菜Ogu CMS恢复系选育的报道。野生甘蓝中存在高抗菌核病的资源,以抗病野生甘蓝为抗源,拟将野生甘蓝的菌核病抗病遗传成分转入Ogu CMS材料中,发展优质抗菌核病的油菜Ogu CMS恢复材料,为进一步发展抗菌核病的油菜Ogu CMS恢复系提供资源。【方法】 首先采用抗菌核病野生甘蓝Brassica incana与白菜种间杂交,经胚挽救及染色体加倍技术发展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然后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含Ogu CMS的油菜杂交,后代自交,并利用与甘蓝抗病QTL连锁的marker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筛选携带主效抗病位点C1-QTL和C9-QTL的材料;MAS选中的材料通过侧枝离体接种鉴定评价其菌核病抗性,选择相对感病度S(susceptibility)显著低于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耐病对照)的材料进行籽粒硫苷和芥酸含量测定,选择籽粒品质相对较好的材料进行恢保测定,筛选含抗病位点、抗菌核病、且结实率较好的Ogu CMS恢复材料。【结果】 成功获得抗病甘蓝与白菜杂交发展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AC1-4,其菌核病抗性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AC1-4与Ogu CMS甘蓝型油菜4Q292杂交产生了146个F1单株,从中选择到含有甘蓝C1-QTL和C9-QTL、结实正常、相对感病度S分别为0.66和0.40的2个单株4C99和4C115发展F2世代;并从124个F2植株中筛选出8份材料自交发展了982个F2:3单株,并从中筛选到50株含有抗病位点C1-QTL和C9-QTL的植株,其相对感病度S介于0.34—0.89;其中有2份籽粒品质接近单低的材料5X82-2(硫苷含量为45.38 μmol·g-1饼粕)和5X82-7(芥酸含量为6.5%)。【结论】 改良了油菜Ogu CMS恢复材料的菌核病抗性。  相似文献   
66.
选用18个杂交粳稻新品种,采用钵苗机插方式进行种植,通过调查分析其生育期、产量主要构成因素和田间实际产量等指标,遴选出适宜在庐江县及相近生态区域种植的杂交粳稻品种,以推动杂交粳稻的快速发展.结果表明,嘉优中科3号、嘉优中科6号、春优161这3个品种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庐江县及相近生态区域进行钵苗机插种植.  相似文献   
67.
利用国际菠菜霜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系统,对采集自北京、山东、山西的5份霜霉病样品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北京的3份霜霉病样品均为9号生理小种,山东的1份霜霉病样品为8号生理小种,山西的1份霜霉病样品为5号生理小种;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菠菜霜霉病菌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索一种原位沙培内生根的根呼吸测定方法,并同离体测定方法相结合观测成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果树的细根呼吸。[方法]将枇杷细根放入装有洗脱了有机质河沙的根室内培养11 d后,分别在5个时间点每隔2 h用Li-8100CO2测定系统(Licor,USA)测定内生根的CO2排放量。[结果]所有内生根样品直径范围在0.69~2.15 mm,非内生根样品直径范围在0.66~1.70㎜;根呼吸速率在近地表温度20.5~30.5℃和0~5㎝土层温度15.9~23.3℃范围内测定的平均值为7.52±4.96 nmol/(DM2·s),非内生根离体测定值1.76±0.20 nmol/(DM2·s),内生根法原位测定值是非内生根离体测定值的3倍。[结论]内生根方法通过改进可以用于成熟林木细根呼吸乃至其他代谢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69.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森林与乡村森林也将逐步融合,城乡结合部发生森林火灾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该文阐述了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自然环境状况,从南屏镇森林防火现状及发生规律出发,分析了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对森林的危害,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0.
基于小波去噪的FFT农网谐波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谐波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电网谐波污染状况的评估以及抑制措施的实施,采用小波软阈值去噪对含噪的电力谐波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再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对去噪后的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各次谐波含量和总谐波失真率。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仿真检测,结果表明:小波去噪后检测的各次谐波含有率更加接近于原始信号谐波含有率水平,去噪方法提高了谐波信号检测的准确性,这种小波去噪与FFT结合的方法适合在谐波检测系统或装置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