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臭氧对条石鲷幼鱼鳃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氧(O3)在工厂化养殖水处理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解臭氧对条石鲷幼鱼的影响,采用自制的臭氧毒性试验装置(授权利号:ZL 200920122441.3),对条石鲷幼鱼进行了不同质量浓度(0、0.08、0.13、0.17、0.22、0.28和0.32 mg/L)和不同时间(0.5、1、6、12、18和24 h)的急性胁迫试验,并分析了臭氧对条石鲷幼鱼的行为响应、半致死浓度、幼鱼鳃的组织形态学、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胁迫浓度的升高,条石鲷幼鱼在水层中的分布位置逐渐上移,呼吸频率逐渐加快,受惊反应逐渐迟缓;条石鲷幼鱼的开始死亡时间与臭氧浓度负相关,12 h的半致死方程为Y=16.815 8+20.340 5X(r=0.998 7),半致死浓度为0.262 5 mg/L。24 h的半致死方程为Y=17.614 1+17.898 3X(r=0.950 0),半致死浓度为0.197 4 mg/L;条石鲷幼鱼鳃SOD和GPX活性与臭氧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负相关,并都在胁迫24 h、质量浓度0.32 mg/L时降至谷值;MDA含量与臭氧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正相关,并在胁迫24 h、质量浓度0.32 mg/L时达到峰值;在臭氧胁迫下,条石鲷幼鱼的鳃小片细胞排列不规则并萎缩,鳃小片上皮细胞脱落或粘滞于鳃小片间,鳃小片末端膨大,鳃丝血管固缩无腔或变空腔,管壁粗糙、干缩,血细胞固缩、坏死,零散分布或紧贴血管壁。  相似文献   
32.
随着规模化育苗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养殖户开始使用网箱进行苗种培育。但是在网箱培育过程特别是在春夏季,经常会出现大量附着物在网衣上滋生,给苗种培育带来极大的危害,值得养殖者注意。一、网箱附着物的危害网箱长期在水中浸泡后吸附了鱼体排泄物及水中污物,网衣上  相似文献   
33.
为探明野生刀额新对虾的肌肉营养成分,自饶平海区捕捞(29.45±3.85) g、(8.01±1.11) g和(3.06±0.41) g 3种规格的野生刀额新对虾,测定和分析野生刀额新对虾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显示,水分和粗脂肪与体质量负相关,粗蛋白、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变异系数均与体质量正相关。必需氨基酸评分随体质量增加先升后降,其中(8.01±1.11) g组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最高(73.70)。23种脂肪酸中,检出丰度最高的是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其中(29.45±3.85) g组的花生四烯酸显著最高,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显著最低,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最高。分析表明,野生刀额新对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较高,虾味氨基酸尤为突出,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较高,有护肝保健的作用,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较低,必需氨基酸指数评价较高,但组成不够均衡;粗脂肪含量适中,其中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大幅优于其他虾类,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较低,具有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脂肪酸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34.
在水温(12±1)℃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鱿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鮸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鮸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d。实验结束时,饥饿5d和10d处理组鮸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鮸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鮸幼鱼的O:N比值先下降,10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鮸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d和10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鮸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35.
棘头梅童鱼幼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棘头梅童鱼幼鱼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幼鱼的适宜生活盐度范围为5‰~29‰,极限生存盐度范围为2‰~42‰。对盐度的突变适应能力很强。在试验条件下,水温上下限分别为35.0℃和7.8℃。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淡水的耐受在20min以内。  相似文献   
36.
水、种、饵是八字精养法的三大物质基础 ,而饵料更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重中之重 ,饵料费用一般占养殖总成本的 5 0 %以上 ,因此 ,如何解决饵料问题是养殖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饵料的配方、加工工艺、投喂技术和水环境因子等方面对影响饵料系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采用氨态氮与亚硝态氮耦合、亚硝态氮与盐度耦合和氨态氮与pH耦合三组环境胁迫因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摄食的影响进行了亚慢性毒理实验。氨态氮梯度设置为0、5、10 mg/L三个水平,亚硝态氮水平梯度为0、5、10 mg/L,pH梯度设置为7.6、8.2、8.8,盐度的梯度设置为5、15、25三个水平。通过每天都给予恒定剂量的氮,连续培养7 d后,对虾的特定生长速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随着氨态氮或亚硝态氮的增高而降低(P0.05)。最高浓度的氨态氮(10 mg/L)与亚硝态氮(10 mg/L)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下降了18.31%、14.68%和17.49%。当氨态氮作为唯一氮添加的情况下,pH 7.6和pH8.8的参数均要低于pH 8.2(P0.05)。但高pH能进一步加剧氨态氮的毒性,pH 8.8的存活率显著低于pH7.6和8.2(P0.05),且pH 8.8和氨态氮为10 mg/L的对虾在实验第二天全部死亡。当亚硝态氮作为唯一氮添加时,盐度对摄食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影响显著(P0.05)。在亚硝态氮为10 mg/L时,盐度15和25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均高于盐度5。结果表明升高盐度能够缓解亚硝态氮对于对虾生长的抑制,高pH则会加剧氨态氮对于对虾的毒性。  相似文献   
38.
从患病的黑鲷成鱼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鉴定为迟缓爱德华菌。  相似文献   
39.
以条石鲷幼鱼(初始体重5.46 g)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度(17.5‰,22.5‰,27.5‰,32.5‰,37.5‰和42.5‰)和不同温度(18℃,22℃,26℃和30℃)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转化效率及能量收支分配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吸收效率影响不显著。在盐度为22.5‰,温度为22℃时,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及生长能分配率均达到极大值,而排粪能、排泄能及代谢能分配率则处于较低水平。即在盐度22.5‰,温度22℃时,条石鲷幼鱼分别得到最佳的能量分配模式,此时的饵料系数最低,生长最快,是条石鲷幼鱼的最优养殖条件。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100.00C=7.97F+8.66U+26.47G+56.90R(盐度22.5‰);100.00C=11.52F+6.13U+18.96G+63.39R(温度22℃)。研究发现,条石鲷幼鱼属于高代谢、低生长型鱼类。  相似文献   
40.
哈氏弧菌文蛤分离株WG1702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7年9月在江苏吕泗文蛤发病高峰期,从发病文蛤体内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到1株哈氏弧菌WG1702,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G1702在32 h时达到生长高峰,最适温度为28℃,最佳初始pH为7,最佳盐度为40,最佳装液量为60 ml/150 ml,促进生长的金属离子是NH4+、Fe2+、Fe3+,最佳C、N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pH、温度、不同菌龄正交试验证明最佳组合为pH 7.11,温度28℃,菌龄24 h,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因素中pH对生长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