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柑橘溃疡病、疮痂病、炭疽病、树脂病,不仅感染枝叶、树干,还可侵染幼果感病,从而降低果实品质,失去商品价值,是柑橘果实生长期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32.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中北部地区土壤条件差,大多数是由页岩形成的沙鼓岗,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中无骨干产业,农民增收难。在该地区利用充裕的土地资源,以汇源集团宜昌分公司果浆生产线为基础,选择适应性强,投资少,收益快的加工型白桃栽培,对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冬至2002年春,我们在分乡、黄花、小溪塔等乡镇(街道)完成了267hm^2白桃基地建设,定植桃苗22万余株,达到了当年定植保成活,次年试花  相似文献   
33.
2014年宜昌市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柑暴发了严重的采前异常落果,最高落果率达80%,主要是7—9月高温干旱、骤然暴雨、阴雨寡照、结果过多和防治不当造成。防治上重点抓好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搞好清园消毒,对严重地块,在常规病虫害防治基础上,加强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34.
郭云  胡世全  黄延政  陈世林 《中国蚕业》2013,34(3):49-50,53
叙述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蚕桑产业现状,并从环境、市场前景等角度对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夷陵区发展蚕桑产业要加强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35.
夷陵区标准柑桔园建设技术路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柑桔是宜昌市夷陵区主导产业之一。面对柑桔生产水平的相对下降及市场对柑桔果实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的现实,夷陵区以建设标准果园为契机,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全力推进道路硬化到园、网络覆盖到园、排灌配套到园、机械普及到园、集成技术运用到园、合作组织服务到园和产品品牌销售出园,达到了提高柑桔单产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柑桔生产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6.
2009年宜昌市夷陵区柑桔生产管理加强,果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销售总体特点是价格先低后高,进度是先慢后快,总体价格高于2008年但不如正常年份。生产上抓标准,提品质;销售上抓主体,建网络;加工上抓引进,建龙头;流通上抓服务,出政策,是促进夷陵区柑桔顺畅销售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7.
早熟温州蜜柑隔年交替结果试验表明,采用隔年交替结果技术能显著降低果实果皮厚度和果形指数、极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显著地提高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极显著地提高果肉固酸比,增加单株果实数目及产量,使果形更趋于扁圆形,果实大小更加均一,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果实需求,同时提高了产量,产出投入比明显优于对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8.
根据生长结果习性总结出适合宜昌的枳砧大浦特早熟温州蜜柑高产稳产高品质栽培技术,即“宽行窄株树篱形、足肥足水壮树势、一年两肥巧早施、疏缩结合轻修剪、高产稳产看春梢”。  相似文献   
39.
柑橘大实蝇是柑橘产区的重大虫害,在宜昌成虫羽化初见日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羽化始盛期距初见日7—9天,持续时间6—8天,高峰日距初见日9—10天,羽化历期25天左右。通过诱蝇球诱粘,田间诱粘始盛期距羽化初见日约18天—20天,距羽化始盛期14天左右,诱粘盛期在正常药剂诱杀情况下持续接近20天左右,以6月上中旬为最集中时期,但靠近山林橘园6月下旬仍可处于盛期。挂球加糖酸液诱杀可能将为害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0.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农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及管理现状 1.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不够合理,机构内部设置"小而全",行政化倾向严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是在计划体制下,中央及各个地方行政区按统一的模式设置的.这样建立的科研机构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自然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造成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科研机构在全国的布局不够合理,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虽然多年来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