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地带,位于北纬34°07′34″~34°45′00″,东经103°41′29″~104°59′23″,海拔2 040~3 754 m,年均气温5.7 ℃,年降水量600 mm,无霜期120 d左右,属典型的高寒阴湿雨养旱作农业区.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种类日渐复杂,为害程度逐年加重,病虫害所具有的适应性、变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更加明显.为强化植保减灾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笔者就岷县农作物病虫害为害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岷县植保工作总体思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开展岷县岷归适宜性种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岷县境内绝大多数耕地适宜种植当归,适宜种植当归的面积为45 615.94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1.1%。高度适宜种植当归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洮河沿岸的中寨、梅川、茶埠镇、岷阳镇、十里镇、清水乡、西寨镇、寺沟乡以及海拔较低的马坞乡,闾井镇、申都乡零星分布一些高度适宜区。不适宜种植的区域的主要为海拔高于2 800 m的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42%。  相似文献   
13.
陈书珍  季绪霞  杨成德  王艳 《草业科学》2017,34(12):2470-2475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Fusarium sp.)、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Botrytis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Sclerotinia sp.)、水烂病(Pseudomonas fluorescens)、细菌性油脉病、细菌性斑点病(病原待定)和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ToMV);80%代森锰锌、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硫菌灵和46.1%氢氧化铜对当归褐斑病防效较好,分别为64.83%、59.66%、53.84%和51.56%;46.1%氢氧化铜、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对当归细菌性叶病防效较好,分别为74.20%、59.67%和58.07%;该研究结果为当归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岷县马铃薯窖藏干腐病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50g·L~(-1)喷施,防效为71.01%~81.84%,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B2浓度为100g·L~(-1)喷施,防效为79.71%,该研究结果为岷县马铃薯干腐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3~2016年在甘肃省岷县、漳县、临洮及宕昌地区党参田间调查了党参灰霉病发生状况及为害程度,并在岷县梅川镇本路村进行了党参灰霉病药效防治试验。党参症状表现为叶片、茎蔓、残花和花托大片软腐,上生灰褐色霉层;菌丝褐色,粗壮,分生孢子梗直,有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长椭圆形,无色至淡褐色,单胞(9.2~15.6)μm×(6.1~9.8)μm(平均11.5μm×7.3μm)。引起党参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该病5月下旬开始发病,一年中6月底和9月2个发病高峰,低温、多雨,植株密集、低洼处发生较重。通过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施用10%苯醚甲环唑650倍液和40%嘧霉胺650倍液进行交替防治,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应用10%恶霉灵纳米乳控制棉花枯萎病的技术,用10%恶霉灵纳米乳、50%多菌灵WP分别处理棉花,结果表明:10%恶霉灵纳米乳灌根后第20天的防治效果在97%以上,秋桃盖顶时喷施叶面后第10天的防治效果在84%以上,均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田皮棉产量比药剂对照田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7.
赤霉素浸种与沸水烫种对黄芪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和沸水不同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沸水烫种1min或用4%赤霉素200mg/kg浸种24h,分别比对照提高种子发芽势21.3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提高发芽率15.34个百分点和13.0个百分点,见发芽时间、发芽高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18.
全膜微垄沟播技术是我国北方旱作大豆(Glycine max)的一项抗旱高产栽培新技术,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提高大豆产量、确保粮油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多点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大豆全膜微垄沟播技术的肥料效益。结果表明,全膜微垄沟播技术能显著提高旱地大豆肥料利用率和肥料利用效率。大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1.1%、25.0%和23.9%,较露地条播分别提高了7.3、6.7和4.9个百分点;氮、磷、钾肥料利用效率分别达到4.7、11.9和6.8kg·kg~(-1),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了0.8、3.2和1.3kg·kg~(-1),分别增长了20.5%、36.8%和23.6%。全膜微垄沟播技术能增强大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高氮、磷、钾缺素区大豆的相对产量,从而降低氮、磷、钾施肥依从度。大豆氮、磷、钾缺素区相对产量分别达到79.1%、47.3%和88.7%,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了4.6、4.3和1.9个百分点;氮、磷、钾施肥依从度分别为20.9%、52.7%和11.3%,较露地条播分别降低了18.0%、7.5%和14.4%。由此可以得出,该技术在旱地大豆肥料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为增加植棉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棉花与地芸豆间套种植模式亩产地芸豆可达500公斤,籽棉250公斤,两茬经济效益达1950元,较单种棉花每亩增收750元。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0.
10%恶霉灵纳米乳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10%恶霉灵纳米乳对棉花黄萎病进行全程高效控制技术研究,即用1000倍液药剂和棉籽按质量比1︰1进行拌种处理24~48 h,药剂和种子用量均为22.5~37.5 g·hm-2(主动防治);现蕾初期用1000倍液灌根,药剂用量450 g·hm-2(被动防治);秋桃盖顶时用1000倍液叶面喷施,药剂用量900 g·hm-2(补救防治)。示范面积78.47 hm2,技术辐射面积666.67 hm2。结果表明,应用10%恶霉灵纳米乳对棉花黄萎病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施处理的防效分别达96%和88%以上,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 67%和53%的防效。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田、技术辐射田皮棉产量分别为1987.35 kg·hm-2和1801.35 kg·hm-2,比对照田增产369.15 kg·hm-2和183.15 kg·hm-2,增幅达22.81%和11.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