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对黑白花兔基础群进行一世代、二世代和三世代3个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三世代群体平均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零世代提高了3.36%和2.07%;公兔和母兔13周龄体重三世代比零世代分别提高10.84%和11.27%,差异均极显著(P<0.01);公兔13周龄体长、胸围、耳长和耳宽三世代比零世代分别提高1.37%、1.62%、0.71%和2.55%,母兔13周龄体长、胸围、耳长和耳宽三世代比零世代分别提高1.42%、1.82%、1.02%和3.15%;经过3个世代选育,公、母兔13周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从15.91%和14.87%下降到13.37%和13.59%,三世代公、母兔13周龄体长、胸围、耳长和耳宽的变异系数均小于8%,群体趋于整齐一致;各世代公、母兔10周龄、13周龄性别间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2.
阐述了闽西南黑兔资源的由来、特征和特性,调查、分析了闽西南黑兔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地方兔品种资源的保护、提高和创新发开利用,以实现我国优质高效养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
福建黄兔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黄兔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胆固醇、烟酸、铁、肌苷酸、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福建黄兔肌肉蛋白质含量20.28%,粗脂肪含量0.98%,胆固醇含量39.87 mg/100 g,烟酸4.41 mg/100 g,铁10.03 mg/kg,肌苷酸含量3.54 mg/g,氨基酸总量18.45%,必需氨基酸6.50%,鲜味氨基酸9.20%,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比1.49。说明福建黄兔肉富含蛋白质、肌苷酸、风味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膳食肉。  相似文献   
24.
闽西南黑兔的肉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福建地方家兔的肌肉肉质特性,对闽西南黑兔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闽西南黑兔的蛋白质含量比猪、牛、羊、鸡肉的蛋白质含量分别高出6.87%、4.56%、6.25%和3.95%。闽西南黑兔的总氨基酸为(15.21±1.29)%,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表明: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相似文献   
25.
闽西南黑兔一般抗病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闽西南黑兔品种的抗病特性,通过测定其体液免疫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全面系统地评价闽西南黑兔的免疫力,间接反映其非特异性抗病特性。本研究对90日龄的闽西南黑兔(24只,雌雄各半)测定其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补体C3、C4含量,以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转化力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结果表明:闽西南黑兔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分别为2031.22、96.78、10.94 mg/L,补体C3、C4含量为55.15、17.89 mg/L,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为1.50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为58.39%,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为2.22,且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测定的免疫指标为闽西南黑兔一般抗病力的选择以及非特异性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16个微卫星位点对60只闽西南黑兔群体遗传多态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闽西南黑兔群体中,16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了75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3~7之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68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43。各位点平均基因频率取样方差V(pij)为5.7546×10-3。16个微卫星位点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764,范围在0.200~1.000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 0.685,其范围在0.410~0.811之间,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动范围为0.359~0.776,平均PIC为0.629,其中有13个位点处于高度多态(PIC〉0.5),1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固定指数(F)为-0.115。在所检测的16个微卫星位点上,经x2平衡检验,闽西南黑兔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放牧与圈养对南江黄羊生长发育及胴体品质的影响,选择4月龄南江黄羊48只,分别设放牧组、圈养1组、圈养2组,相应采用传统放牧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粗料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全价颗粒料等3种养殖模式,试验期180d,10月龄屠宰。结果表明,圈养2组6~10月龄体重、胸围、4~10月龄总增重和平均月增重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和圈养1组(P0.01),而放牧组与圈养1组两者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胴体重、GR值、净肉重和屠宰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净肉率、肉骨比值均显著高于圈养1组(P0.05)。圈养2组肌肉pH值小于放牧组,色差值a大于放牧组,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肌肉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色差值L与b,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以及其中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圈养2组每只羊月均毛利比放牧组、圈养1组分别高9.6元、6.3元。  相似文献   
28.
为了探讨黑白花兔肌肉营养品质特性,试验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化学分析法,对黑白花兔肌肉(腿肌)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比例进行测定分析,并评价其蛋白质营养价值。结果显示,黑白花兔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3.43%、21.67%、3.83%和1.13%,公、母兔间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黑白花兔肌肉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6.53、78.64和70.80 mg/g;以氨基酸评分(AAS)为标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以化学评分(CS)为标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公、母兔间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构成比例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为1.74;除棕榈油酸(C16:1)和亚麻酸(C18:3)外,公、母兔间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黑白花兔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平衡性较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为探讨闽西南黑兔的种质特性,对闽西南黑兔的繁殖性能、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闽西南黑兔产仔数为7.21只,产活仔数为6.91只,3周龄窝重为1 471.0 g,4周龄窝重为2 645.1 g,0~4周龄成活率为91.45%。公兔10和13周龄平均体重分别为1 388.6和1 607.7 g,母兔10和13周龄平均体重分别为1 353.6和1 576.0 g,成年公、母兔平均体重分别为2 638.0和2 590.3 g,公母兔间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闽西南黑兔90和120日龄平均全净膛率分别为52.55%和53.83%,半净膛率分别为58.47%和60.42%,公母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背最长肌肌肉平均p H值、失水率、剪切力、滴水损失和后腿肌熟肉率分别为6.43、38.52%、11.63 N、1.22%和65.87%,其中背最长肌肌肉滴水损失和后腿肌熟肉率公、母兔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公、母兔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0.
黑白花兔种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了解黑白花兔的种质特性,对黑白花兔的外貌特征进行了观察,测定分析了其繁殖性能、生长发育、饲料报酬、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黑白花兔胎均产仔数7.31只,3周龄窝均重1 799.2 g,4周龄断奶窝均重2 773.8 g,断奶成活率84.75%;公、母兔10周龄平均体重分别为1 294.7 g和1 278.6 g,13周龄平均体重分别为1 748.2 g和1 733.9 g,成年体重分别为2 640.5 g和2 652.3 g,且公、母兔间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另外,商品兔34~90日龄料重比4.45,90日龄屠宰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分别为47.78%和54.19%,背最长肌p H值、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分别为6.40、3.50(kg·f)和1.87%,后大腿肌熟肉率63.94%;肌肉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3.43%、21.67%、3.83%、1.13%和196.53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