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 腐植酸类混复肥是用含腐植酸有机质的泥炭或褐煤、风化煤等,分别加入氮、磷、钾、等元素制成的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有机(无机)肥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化学肥料。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化肥总产量的70~80%是以混复肥方式生产施用的,而我国混复肥占化肥总产量不足1%,氮、磷、钾三要素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调节膦(Fosamine,化学成份为氨基甲酰基磷酸乙酯胺盐)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它具有生理活性强,效果明显,使用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自1979年起由河南省生物所、开封地区农科所与沈阳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协作,研究了叶面喷施调节膦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防效果的影响,为利用抗逆性强、耐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式,设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750 kg/ha)和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施用量750 kg/ha)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越冬前和孕穗期的小麦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并调查小麦根部孢囊线虫侵染情况、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可在孕穗期极显著(P<0.01,下同)增加冬小麦的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次生根数、分蘖数、孕穗数、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P<0.05,下同),但对株高和穗长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土壤有效孢囊数量较CK极显著减少39.02%.与CK相比,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冬小麦平均显著增产44.6%,但与常规肥料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有改善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和增产的作用,而且对冬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掘出抗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根际细菌,丰富我国有益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本试验从高发病试验田采集健康辣椒根际土壤样品30份,经过稀释涂布、划线培养、病原菌定向筛选后得到对辣椒疫霉有明显拮抗活性且具有良好广谱抑菌能力的根际细菌CRJ-9。试验结果显示:CRJ-9发酵液的抑菌带宽度为(20.83±0.62)mm,抑制率可达到90%左右。利用16S rDNA联合gyrB基因序列鉴定CRJ-9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施药7和14d后,CRJ-9发酵液对辣椒疫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81.28%和79.91%,与烯酰吗啉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CRJ-9能够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在大田施用条件下抗小麦孢囊线虫的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及增产效果,以田间试验为基础,设计7个处理,包括100、200、300、400、500 kg/hm~2等5个不同剂量的施肥处理及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 kg/hm~2和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研究其对小麦生物学性状、成产因素、产量及对小麦孢囊线虫防效的影响。底施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剂量为300~500 kg/hm~2时,拔节孕穗期对小麦的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影响,并且剂量为500 kg/hm~2时能显著提高小麦次生根数和孕穗数。在收获期,底施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的处理与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相比,虽对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穗数及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但是施用剂量为400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均以施用500 kg/hm~2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的防效最好,并且收获期与空白对照相比平均有效孢囊数减少70.73%,与施用30 kg/hm~2 0.5%阿维菌素颗粒剂的处理相比平均有效孢囊数减少47.83%。结果表明,小麦底施供试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剂量为400~500 kg/hm~2时,不仅能显著改善小麦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并有较好的增产作用,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并以施用剂量为500 kg/hm~2时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大豆喷施剂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及增产效果陈国参徐文涛孙晨阳林彬(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450003)郑象征李钦存(滑县农业局大豆是我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价格上扬,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产量一直低而不稳,其中病虫害是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棘孢木霉SFC-3菌剂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SFC-3菌剂对小麦的株高和主根长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可提高小麦的出芽率,当施菌剂量为1.0~2.0 g/kg时小麦的出芽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施用SFC-3菌剂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施菌剂量为1.0 g/kg时最高。而小麦叶片中的MDA含量在施菌剂量为1.0 g/kg时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施菌处理(P<0.05);当施菌剂量为0.5~1.0 g/kg时,小麦叶片中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进一步增加施菌剂量,小麦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均随之显著降低(P<0.05)。当施菌剂量为1.5 g/kg和2.0 g/kg时每克根中小麦孢囊线虫2龄幼虫数量最少,发病级别最低,其相对防效分别为88.68%和87.04%,其次为施菌剂量1.0 g/kg的处理,其相对防效为80.50%。施用不同剂量的棘孢木霉SFC-3菌剂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当施菌剂量为1.0 g/kg时对小麦生长和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磷灰石、石灰对Cd胁迫下黑麦草根形态及Cd吸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考察磷灰石、石灰和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12、24 g·kg^-1风干土,编号为CK、L1、L2、L3)和石灰(1、2、4 g·kg^-1风干土,编号为S1、S2、S3)对Cd胁迫下黑麦草生物量、根形态、黑麦草Cd含量、Cd富集量、富集系数、土壤pH、土壤有效态Cd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灰石、石灰处理(L1,S1除外)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Cd富集量和土壤pH,显著降低了黑麦草Cd含量、Cd富集系数、根平均直径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根平均直径为正相关关系外,黑麦草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Cd含量、Cd富集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根平均直径为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根指标与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Cd富集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L3处理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达到CK处理(不添加改良剂)的176.0倍和174.4倍;根平均直径相比CK降低了29.4%,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为CK处理的20.2、21.0、21.3倍和24.5倍;黑麦草地上部分及根系Cd富集量达到CK处理的89.6倍和100.9倍。研究表明,根形态受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显著,并可通过影响黑麦草生物量及Cd吸收决定其Cd富集量,施用24 g·kg^-1的磷灰石并种植黑麦草能很好地修复Cd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19.
鹰嘴豆分离蛋白的酶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碱性蛋白酶水解鹰嘴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反应条件是:pH8.5、反应温度55℃、底物浓度[S] 2%、酶与底物浓度之比[E]/[S]2%,在此条件下,蛋白水解率可以达到27.86%;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在各自最佳反应条件下(碱性蛋白酶pH8.5、反应温度55℃、[S]2%、[E]/[S]2%,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均为pH7.2、反应温度55℃、[S]2%、[E]/[S]2%)依次水解鹰嘴豆分离蛋白,反应结束时,蛋白水解度可达到34.64%。  相似文献   
20.
通过A、B、C、D 4株解磷解钾芽孢杆菌间互作效应研究,找出最佳菌株组合,为复合菌肥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上述4株芽孢杆菌单独和混合培养菌株的溶磷、解钾能力与培养液pH和有机酸总量变化及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无机磷发酵培养液上清液中,菌株混合培养的各处理可溶性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单菌株处理,并且各处理的可溶性磷含量与pH成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有机酸总量成明显的正相关;在有机磷发酵培养液上清液中,各处理的可溶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可溶性磷含量与pH、有机酸总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钾矿石发酵培养液上清液中,各处理均具有一定的溶钾能力,并且可溶性钾含量与其pH、有机酸总量之间、有机酸总量与pH之间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各处理可溶性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菌株混合培养,尤其是三菌和四菌株组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可溶性磷含量,但并不完全表现为加成效应;综合各处理的特性,第13处理组组合菌株间协同效应较强,有望成为最佳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