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22.
桑紫纹羽病是桑树根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广大地区均有发生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的无夕、丹阳、仪征、江都等县有所蔓延,特别是对桑苗的为害更为严重。 关于桑紫纹羽病病原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的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国外已有很多报导;在国内则很少研究,尚未见到有关本病病原菌分离成功的报导。我们从1976年开始做本病病  相似文献   
23.
<正>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类菌原体(MLo),在桑树生长季节中,病原主要分布在病枝条皮部、叶柄、叶脉、叶肉组织中。但以桑树枝条新梢幼嫩组织中病原菌含量较多。以往实验证实,桑树在生长季节中,病枝条上的各芽都带有病原,套接健康桑苗都能发病。但对越冬病桑枝条是否带毒未开展系统性研究,以往曾提出越冬病枝条经冬季低温可以失  相似文献   
24.
40.5%泰火水剂防除乌敛莓杂草试验结果表明,它具有效果好,杀草谱广等优点.一般药后10d能充分见效.667m2用量200ml,对水15kg喷雾为宜.  相似文献   
25.
<正> 将1988年7月中旬进行病芽套接、当年发病率为100%的黄克桑,从11月起每隔30天将休眠条分期扦插于装有湿润(石至)石的玻璃烧杯内,置20℃培养室内培养,结果11月、12月、1月、2月、3月剪条扦插后萌发的桑芽发病率分别为:83.3%、66.6%、58.3%、58.3%、75%,结果表明,桑黄化型萎缩病休眠枝条内病原没有消失,枝条仍  相似文献   
26.
<正> 桑紫纹羽病,在江苏省国营桑苗场圃1965年开始零星发现,七十年代发病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长期培苗地区受害更为严重。为了探索本病的发病因素特就病原量、土质、地温、树龄及采叶与桑苗发病的关系等项作了研究,现将发病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7.
桑紫纹羽病为土壤传染的病害,在我国主要蚕区均有分布为害,近几年来日趋严重。对该病过去一般采用氧化苦等药物消毒土壤进行防治,但成本较高,对人毒性大,难以推广。为此,我们进行了土壤消毒新途径的探索工作。经过病原菌温度敏感性的测定,得知该病菌在38℃温度下经12小时即死亡。又通过对发病苗圃的调查,得知在土壤内该病菌得知该病囱在3吕丫温区下经12小时即死亡。又通过对发病苗同的词查,得知在土习内该病曰主要分布于0—30厘米土层内.我们于1978—1979年两年的夏季,进行了聚乙烯透明芮眨二盖地麦消伍土捏的试验,约呆衰同,经15—20天,在30厘米深度至表层的土笆涅匠为39一了广C,有显著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