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出入境检验检疫植物疫情预警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系统利用上海检验检疫局广域网络,导入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CIQ2000)报检数据,通过对检疫中发现疫情、转基因、有毒有害物质数据的录入、维护和动态分析,系统提供预警信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2.
为尝试从混合样本中提高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的分离率,实验优化各种条件,将多种磁珠的表面连接抗AppS1或S2血清型的IgG,制备成免疫磁珠,测定各种免疫磁珠特异性捕获细菌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各种磁珠均能特异性富集相对应的细菌,与直接分离培养相比,提高混合样本和人工模拟样本中特异性目标细菌的分离率,但各种磁珠的最佳反应体系不同,如磁珠与抗体的结合量、菌液与免疫磁珠的最佳体积比。试验中100μLS1425S磁珠与20μL的IgG结合,菌液浓度为106CFU·mL-1时,100μL菌液与50μL免疫磁珠的作用体系免疫富集效果最佳。这为推广使用免疫磁珠提高App分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为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温氏附红细胞体诊断方法,根据温氏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946266),设计1对种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温氏附红细胞体的PCR诊断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扩增温氏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特异性片段,检测温氏附红细胞体最低DNA量为0.178 fg。利用该方法对湖北省、江苏省和黑龙江省温氏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0.3%、5.3%、45.8%,说明温氏附红细胞体在湖北省、江苏省和黑龙江省均存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湖北省感染率较高、流行较广。  相似文献   
24.
赤霉素对干旱胁迫下高羊茅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PEG胁迫下赤霉素浸种对高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选用5个赤霉素浸种处理:0,100,200,300,400 mg/L,浸种后分别在0%,5%,10%,15%,20% 5个浓度PEG胁迫下进行萌发试验,对浸种后种子的丙二醛,电导率和萌发及幼苗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和100 mg/L赤霉素浸种后种子的电导率显著高于(P≤0.05)其他3个浓度,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P≤0.05)其他3个浓度。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PEG浓度高于15%时,种子发芽率和根,芽长有明显下降。在5%和10%PEG胁迫时,100 mg/L赤霉素与0 mg/L浸种相比发芽势提高了47.06%、37.33%,发芽率提高了19.46%、16.95%。在5%,10%PEG胁迫时,200 mg/L赤霉素与0 mg/L浸种相比根长分别提高了53.26%、30.12%,芽长提高了79.87%、50.75%,随着PEG胁迫增大,赤霉素缓解PEG胁迫抑制根芽生长的作用逐渐减弱。另外,PEG胁迫对芽长的抑制作用比根长更强,而且经赤霉素浸种后幼苗的根冠比明显变小。综上所述,促进高羊茅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缓解干旱胁迫最适宜的赤霉素浓度为100~200 mg/L。  相似文献   
25.
不同刈割期对春播、秋播燕麦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秋播燕麦科燕1号、UITIMA、白燕9号、T045和春播燕麦科燕1号、白燕5号、白燕9号、Dancer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产量并对其营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关中地区春播燕麦和秋播燕麦越冬返青牧草最佳刈割时期。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燕麦品种鲜重、干重均呈现逐渐积累的趋势。秋播燕麦科燕1号抽穗期刈割表现最佳,其鲜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时期(P≤0.05),达到1625 g/m2,干草产量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524 g/m2;粗蛋白含量达到12%。春播燕麦白燕9号拔节期刈割表现最佳,鲜草产量0.73 kg/m2,干草产量0.16 kg/m2;粗蛋白含量为15.42%。各品种燕麦不同时期刈割蛋白质含量在9%~19%。科燕1号、白燕5号、白燕9号、Dancer在拔节期刈割,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19%、10%、15%、14%。  相似文献   
26.
本试验将从犬猫肠道中分离的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用盐酸卡红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PCR扩增其ITS2基因序列并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同属异形科的多棘单睾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 6.05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种系发育树进行分析。盐酸卡红染色后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各形态学特征符合经典的分类学描述。PCR测序后获得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95和297 bp,G+C含量分别为49.5%(146/295)和54.2%(161/297)。提交至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分别为钩棘单睾吸虫KJ137221~KJ137223,KP165437~KP165439;扇棘单睾吸虫KP165440。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种内差异性为0,4种异形吸虫种间差异为15.2%~28.9%。基于ITS2序列建立的种系发育树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构成自展值为78%的拓扑分支。  相似文献   
27.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EHDV)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以引起白尾鹿体温升高、休克、粘膜和浆膜面出现多处出血为特征的严重致死性虫媒病毒。 此病毒于1955年首次在新泽西(New Jersey)的白尾鹿中分离到,同年在密歇根(Michigan)、1956年于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1962年在亚伯特(Alberta)、1967年在华盛顿州(Washington)、1971年在美国西南部白尾鹿中均分离到该病毒。1984年在科罗拉多(Colorado)西北部自然  相似文献   
28.
利用XMG-35真空熏蒸库在25~30℃和减压条件下,选择不同压力和浓度梯度,模拟对含有松材线虫的木质包装材料进行4h的熏蒸处理.结果表明,回气的条件下,熏蒸压力为30kPa、50kPa、70kPa时,100%杀死木质包装材料中的松材线虫所有虫态的有效剂量分别为72g/m3、80g/m3、88g/m3.减压熏蒸对松材线虫的杀灭效果和环境温度、压力、投药剂量及木质包装材料的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克隆边缘无浆体MSP5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表达与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边缘无浆体MSP 5基因序列(AY714547)设计一对引物,无菌颈静脉采集边缘无浆体阳性的牛血,用PCR方法从4血的DNA模板中扩增MSP 5基因582bp的片断。将该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KG-MSP5,转化BL21,经IPTG的诱导表达蛋白。利用BugBuster GST Bind Purification Kit将其纯化,经Western blotting进行分析。结果重组质粒KG-MSP5,转化BL21,在IPTG的诱导下表达大小约46 kPa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结论本研究为边缘无浆体的血清学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根据牛边缘无浆体表面蛋白4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AMOC9/AMOC5、AMOC10/AMOC12和特异性探针MP,首次建立了牛边缘无浆体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DNA的最低限度为200 fg。对中央无浆体、绵羊无浆体、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羊莫氏巴贝斯虫、山羊泰勒虫、温氏附红细胞体、东方巴贝斯虫、刚地弓形虫和伊氏锥虫进行检测,无荧光检测信号。本研究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采自江苏和哈尔滨的180份抗凝血(奶牛和肉牛),其阳性率为8.9%。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牛边缘无浆体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牛边缘无浆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检疫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