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1.
12.
利用富集培养法,从北方寒区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地土壤中,分离出1株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GH1,结合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GH1初步鉴定为产脲节杆菌(Paenarthrobacter ureafaciens).菌株GH1在36h内能完全降解100mg/L的阿特拉津,这为北方寒区特定环境中阿特拉津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3.
“青华矮6号”对稻白叶枯病的抵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1984两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从不同虫量、不同世代、棉花不同肥力水平三个方面,采用同步人工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明确了下面几点:1.据田间定期调查统计,每头二代幼虫约危害10~13个蕾,0.5~0.6个顶尖,每头三代幼虫约危害8~9个蕾,0.3朵花,2.5~2.9个铃。被害蕾全部脱落,被害顶尖不能继续生长,被害部以下长出疯条,蕾铃数大减。部分被害铃霉烂甚至脱落,另一部分仅蛀食部位受损。2.二代棉铃虫危害期棉株受害后有足够的时间补足失去的棉蕾。在一定受害程度内不引起减产,轻度受害甚至增产。受害超过限度,因补偿棉蕾数不足,秋桃比例增加而减产。三代棉铃虫危害期棉株的补偿能力已大为下降,减产比二代棉铃虫引起的严重。3.二代棉铃虫为害期,不同肥力水平的棉花对幼虫危害的忍受力有显著差异。肥力水平高的补偿能力强,减产少或不减产。反之,肥力水平差的棉田受害后减产重。4.由虫量(自然对数)损失率回归线间的协方差分析表明:两年重复试验之间无显著差异;二代三个肥力水平之间 a 值差异显著、b 值差异不显著;二代低产及三代三个肥力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得到下面三个回归方程:(?)=-14.59565+4.21216lnx±2.5(?)=-9.82564+4.21216lnx±2.5(?)=-13.56878+7.04571lnx±3.7y_1、y_2、y_3分别代表高产二代、中产二代、三代(包括低产二代)的损失率,x 为百株虫量。由此得出高产地二代防治指标是36头/百株;中产地二代防治指标是12头/百株;三代及低产二代下方治指标是8头/百株。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东北春大豆产区大豆苗期低温冷害,通过研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大 豆耐冷性的影响,明确MT提高大豆耐冷能力的作用途径及适宜浓度。以绥农26为供验试材,设置盆栽培养,在大 豆V1期(一节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MT(0、50、100、200 μmol·L-1),3 d后进行4℃低温处理,5 d后取样分析低温胁迫 下喷施不同浓度MT对V1时期大豆光合特性、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温胁迫不喷施MT 相比,喷施MT处理能增强低温胁迫下叶片光合作用,Pn、Gs、Tr及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提高,且随着外源MT浓度增 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 a/b显著下降;保护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 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Pro(脯氨酸)含量及植株根冠比显著上升,且在100 μmol·L-1浓度处理时作用效 果最明显;MDA(丙二醛)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下降。综上可知,在低温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以提高大豆V1 期光合速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并调节渗透物质含量,从而有助于缓解胁迫伤害,提高大豆 幼苗耐冷能力。  相似文献   
15.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表明,在广东省中南部地区,由于局部地形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褐飞虱降落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沿海以海距约5km范围内特别是江河入海处稻田稻飞虱较多;丘陵盆地背风处稻田明显多于迎风区和开阔地带;峡谷走廊的迎风廊口多于廊中。褐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前20~25d,目测调查卵、若虫和成虫密度,应用数量指标,预测早、晚稻主害代发生程度,经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