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4篇
  17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章次公先生治疗胃病方面的用药规律,为当代医家临床临证处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统计《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中胃病使用药物,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章次公先生治疗胃病的高频药物是苦杏仁、茯苓、延胡索、当归、旋覆花、半夏、枳实等;其中药物功效归类以理气药居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及补虚药之类;药物药性多温、平;药物药味多辛、苦、甘;药物归经以脾经居多,其次为胃经、肺经及肝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延胡索-苦杏仁配伍最多,其次是茯苓-苦杏仁、当归-苦杏仁、旋覆花-苦杏仁等;药组配伍规则以苦杏仁-延胡索-旋覆花最多,其次是苦杏仁-延胡索-当归、苦杏仁-旋覆花-延胡索、半夏-吴茱萸-茯苓等。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发现章次公治疗胃病多用降气化痰、活血止痛、健脾行气等治法,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在水稻遗传转化过程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优势较多,比如转入的外源DNA结构完整及表达比较稳定、操作简便、转化率高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技术中。本文对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原理、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中药渣与沼液混合的复合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及安全性。通过检查正常使用中的沼液和制备的中药渣与沼液混合的复合有机肥,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沼液与中药渣复合有机肥的养分情况和安全情况。中药渣与沼液混合的复合有机肥的养分含量提高,且其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复合肥标准,可以用于农事生产的安全养分供应来源。且中药渣与沼液混合的复合有机肥中血吸虫、钩虫卵和寄生虫卵为零。该研究可为中药渣与沼液混合的复合有机肥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4.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配施复合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福州茉莉园秸秆与复合肥配施处理下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对照(CK)、减半、正常、倍增施肥量处理CO2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331.58±15.65)、(375.22±71.98)、(397.53±59.42)、(642.01±72.79) mg·m-2·h-1,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总铁、Fe3+极显著负相关(P0.01); CK、减半、正常、倍增施肥量处理CH4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56.18±17.09)、(33.58±14.42)、(67.86±16.26)、(14.16±4.21)μg·m-2·h-1,CK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CK、减半、正常、倍增施肥量处理N2O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28.95±4.10)、(4.71±1.28)、(29.50±1.30)、(6.12±1.27)μg·m-2·h-1,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总铁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K相比,减半处理降低了CH4和N2O排放通量。CK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低于其他配施复合肥处理。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皂荚不同无性系枝条抗寒能力差异进行分析,为皂荚抗寒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1个皂荚无性系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在不同低温条件下(5℃、0℃、-5℃、-10℃、-15℃、-20℃、-25℃)的相对电导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测定不同抗寒能力的皂荚无性系枝条组织解剖结构、反射光谱及MDA、SOD含量,并探讨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的原因。皂荚枝条相对电导率对低温的响应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上升趋势,但部分无性系呈“升-降-升”的趋势;抗寒性较强的无性系特点是枝条的木质部在枝横截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大,皮层和韧皮部所占比例较小,NDVI、ARI2、SIPI、CRI2参数较高,MDA含量低而SOD酶活性高。11个供试皂荚无性系枝条抗寒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羊角皂’>‘LKHD5’>‘北山底’>‘帅荚三号’>‘牛家峪’>‘302’>‘河林一号’>‘涧头村’>‘西贾二号’>‘LKHD4’>‘LKSD’。  相似文献   
116.
为了解聚药雄蕊结构的繁殖适应意义,为甜叶菊新种质创制途径的建立提供参考,以甜叶菊为例对聚药雄蕊植物花部特征及繁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甜叶菊头状花序筒状,由5(稀6)基部白色或浅紫红色筒状小花和位于外围彼此交叉重叠的5总苞片组成。开花前,筒状小花封闭,雄蕊5(稀6)着生于花托,花丝分离,全着药合生形成花药筒,随花柱伸长并将柱头包裹于内;小花生长至略1/2总苞片高度时,花药开始成熟并在花药筒内侧释放花粉;小花顶端生长至略高出总苞片时,花冠筒先端开裂并向外平展分裂成5花瓣,花朵开放,花丝和花药筒停止伸长,花柱逐渐伸长至与总苞片等高并通过2(常3)柱头裂片将花粉推出花药筒,柱头裂片呈"Y"形展开。小花开放后,单花可持续开放4~5d,整个头状花序的花期为5~7d,全株花期可持续40~60d;主要访花者为蜜蜂、蓟马等,偶见蝴蝶;甜叶菊单花花粉数为6600±3100、胚珠数为1,花粉胚珠比为6600,属于异交繁育系统;套袋自交和隔离种植实验结果表明甜叶菊自交不亲和。最后,对筒状小花、聚药雄蕊、雌雄异熟及自交不亲和等形态结构、发育及遗传生理协同作用在促进植株雌性和雄性功能协调发挥方面的贡献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为聚药雄蕊植物花部结构相关研究和甜叶菊遗传改良途径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沉积物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沉积物经20 m L乙腈-磷酸盐(1∶1,V/V)缓冲液超声提取,0.15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除杂,分散固相萃取材料净化,Ultimate XB-C18色谱柱分离,含4 mmol/L乙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检测,内标法定量分析。通过试验优化了不同提取方法、净化吸附剂比。结果表明,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2.5~20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方法定量限(S/N≥10)为2μg/kg。在2~50μg/kg添加水平内,平均回收率为79.8%~112%,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9.9%,日间RSD为5.3%~8.6%。  相似文献   
118.
羊耳菊有效组分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羊耳菊有效组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指认其中特征性、代表性的化学成分,并通过对照品进行比对。[结果]在羊耳菊有效组分中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洋蓟素、木犀草苷、东莨菪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结论]明确了羊耳菊有效组分中的12个化合物,为羊耳菊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9.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充替代治疗也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祛痘功效宣称产品在原料中添加茶源活性成分,以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皂素为代表的茶叶天然产物在缓解痤疮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综述了茶叶不同功效成分在抑制皮脂分泌、减轻粉刺发生、改善皮肤微生物失调、减缓皮肤局灶性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含茶功效宣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0.
植物富硒栽培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硒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硒与人体健康、硒对植物生长影响、硒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以及植物富硒栽培的常规技术等方面对植物富硒栽培的研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植物富硒栽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富硒栽培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