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4篇
  17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为提高民办高校"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分析现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编写教材、增加设备数量与种类、调整实验课开设时间、改革考核方式、引进仿真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2.
【目的】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是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但其侵染草莓的机制尚不清楚。论文以SVBV的P6蛋白为诱饵筛选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c DNA文库的寄主因子,为解析SVBV侵染草莓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VBV接种森林草莓,提取出现明显症状叶片的总RNA,Dnase I处理后,用SMART法反转录合成ds c DNA,均一化处理c DNA并酶切纯化,将400 bp的短片段去除,其余片段连接到p GAD-T7质粒载体上,构建森林草莓初级c DNA文库。同时将SVBV P6构建到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 GBK-T7上,再将p GBK-P6和p GBK-T7分别转化酵母菌株AH109,阳性酵母菌株接种SD/-Trp液体培养基,鉴定诱饵载体对酵母细胞的毒性。将转化p GBK-P6的酵母菌分别涂布SD/-Trp、SD/-Leu-Trp和SD/-His-Trp平板,测定菌落生长情况,分析P6蛋白对酵母报告基因的自激活活性。然后用森林草莓初级c DNA文库质粒转化含有诱饵载体p GBK-P6的AH109酵母菌株,共转化子依次涂布SD/-Leu-Trp、SD/-Leu-Trp-His和SD/-Trp-Leu-His-Ade/X-α-Gal平板,最终筛选蓝色且长势较好的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质粒并测序,Gen Bank中初步比对候选基因,利用Uniprot在线网站的gene ontology(GO)通路注释互作蛋白因子,分析互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3种c DNA文库平均库容超过2.0×106 cfu,平均文库重组率为97%,文库插入片段平均扩增长度1 kb,表明森林草莓c DNA文库符合试验标准。最终利用SD/-Trp-Leu-His-Ade/X-α-Gal培养基筛选得到230个酵母阳性克隆,经过序列相似性比对,除去重复序列、载体序列和移码序列,共筛得15个与SVBV P6互作的寄主因子。GO通路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寄主因子参与了13种生物过程,包括泛素化、转录因子调节、防御反应、代谢过程、氧化还原和胞内氨基酸代谢等过程;这15个寄主因子的分子功能多样,包括乙酰转移酶活性、萜烯合酶活性、脱氢酶活性、金属离子结合活性、蛋白激酶活性和水解酶活性等。【结论】成功构建了森林草莓酵母c DNA文库,筛选出15个与SVBV P6互作的森林草莓寄主因子,为进一步探明SVBV与森林草莓互作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采用分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对番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番茄有机酸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中的有机酸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线性增长;随施磷量、施钾量增加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型变化。交互效应表现为,灌水量与施钾量、施氮量与施磷量对番茄有机酸积累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认为增施氮磷肥会增大番茄果实有机酸含量,合理施用钾肥、减小灌水量也促使番茄中有机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54.
研究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对番茄果实中Vc含量的影响。在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番茄果实Vc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单一因素及两两因素的耦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Vc含量随灌水量和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钾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随氮肥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各水肥用量对番茄果实Vc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灌水量(X1)>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氮量(X2)。交互效应表现为,灌水量和施磷量、施氮量和施钾量间的负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Vc含量影响显著。中等灌水量配施中量磷肥,适量减少氮肥或钾肥,有利于番茄果实Vc含量的增加。相关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5.
榕春绿是罗源县中房镇沙坂村从篱笆式菜茶茶园中选出的早芽株系,鉴于其早生特性,而对其进行了农艺性状、加工性质、生化成分等方面的早期鉴定。试验表明,该品系为小乔木型,鲜叶性状良好:叶色黄绿,叶形偏椭圆,中叶型偏小,新梢平均长度在1.40cm—4.35cm,匀度好,芽密种;适制扁形荼,品质优良。该品系水浸出物含量为39.95%—42.76%、荼多酚为32.56%—35.02%、水溶性总糖为2.18%—2.81%、酚氨比值为5.18—5.88、游离氨基酸为5.70%—6.64%、咖啡碱为3.14%。3.96%、黄酮为2.89mg/g—4.42mg/g。这些是该品系具有特殊花香、浓爽滋味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56.
分析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解析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蔗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挖掘和利用有益内生细菌及其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门分类水平,施肥处理条件下甘蔗植株根系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丰度占比均低于相应的不施肥处理,但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丰度占比均高于不施肥处理。属分类水平,Haliangium、 Acidicapsa、 unclassified_f__Ktedonobacteraceae和unclassified_f_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是常规施肥水平(3000kghm-2,H处理)条件下甘蔗植株根系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减量施肥水平(1500 kg hm-2, M处理)下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norank_f__BIrii41、糖霉菌属(Glycomyces)、 norank_f__67-14、 Reyranella、 unclass...  相似文献   
57.
盆栽花卉是将各种类型的花卉栽培到一定容量的土盆中,促使其健壮生长,花艳果丰。盆栽花卉与地栽花卉在栽培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章主要以盆栽花卉为研究视域,从设施、摆放、营养土、上盆、浇水、施肥、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盆栽花卉的栽培技术与管理策略,提升了盆栽花卉栽培成效,最大程度挖掘了盆栽花卉商业价值与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底泥中灭草松除草剂残留。[方法]底泥样品经索氏提取,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电喷雾模式下进行UPLC-MS/MS分析。色谱柱为BEH C_(18)反相柱(5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梯度变化的乙腈和2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结果]灭草松的检出限(S/N≥3)为0.3μg/kg,在各自的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在1.0~20.0μg/kg添加水平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2%~116%之间,RSD为3.6%~9.7%。[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底泥中灭草松除草剂残留量的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59.
微塑料和农药可能会在土壤中长期共存,塑料制品的种类和结构差异导致其对化学污染物有不同的亲和力和吸附行为。因此,微塑料可作为农药的载体,与农药形成复合污染,对生物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进而对食物链乃至人类产生健康危害。本文归纳了微塑料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阐述微塑料吸附农药的机理与研究现状,分析了微塑料和农药对土壤动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未来研究微塑料与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植物激素和光暗培养条件对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再生体系的影响,为卷丹百合种质资源开发和大面积推广种植打下基础。【方法】以卷丹百合鳞片为外植体,分析培养基中不同植物激素[NAA、6-BA、2,4-D、噻苯隆(TDZ)和毒莠定(PIC)]配比及光(光照时间14 h/d)、暗(全天黑暗)培养条件对卷丹百合鳞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建立卷丹百合组培高效再生体系。【结果】与不添加任何激素的对照(CK)相比,添加激素的培养基均能显著提高卷丹百合鳞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率(P<0.05),其中TDZ 0.4 mg/L+NAA 0.2 mg/L组合的效果最佳,暗培养条件下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65.57%;在TDZ 0.4 mg/L+2,4-D 0.05 mg/L的培养基中暗培养20 d后,再转入TDZ 0.4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中继续暗培养40 d,愈伤组织增殖倍数最高,可达2.45倍。6-BA与NAA组合比6-BA与PIC组合更利于诱导不定芽的产生,芽再生倍数最高的培养基为6-BA 0.6 mg/L+NAA 0.1mg/L,暗培养条件下其再生倍数最高可达6.08倍。与光培养相比,暗培养更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但在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阶段,长时间暗培养不利于芽的生长,暗培养20 d后转移至光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40 d,生成的不定芽色泽鲜绿,叶片伸展,长势旺盛,利于壮苗和生根。【结论】卷丹百合组织培养的不同阶段受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组合影响;暗培养条件更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暗培养结合光培养条件最适合不定芽的再生和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