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1.
为促进广西鲜食大豆品种的引进、改良、选育和生产,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引进的8个鲜食大豆品种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均达到采摘标准,且能正常成熟收获种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个品种的15个性状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91.28%;各品种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表明,综合得...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春玉米合理套种夏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夏大豆主推品种桂夏1号和玉米品种正大619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夏大豆产区进行春玉米套种夏大豆不同模式试验,研究适宜与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垄上双行种植平均产量最高为2754.87 kg/ha,垄沟单行种植(CK)平均产量为2466.57 kg/ha,最低为垄上双行隔行种植,产量为2160.70kg/ha.[结论]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最为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春玉米后期垄上双行套种夏大豆.  相似文献   
73.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S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可以减少黄...  相似文献   
74.
[目的]筛选出适宜的蔗豆间作复合群体,促进蔗豆生长、获得蔗豆丰产、增加农民收入,为蔗豆间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甘蔗行距,副因素为大豆行数,调查了蔗豆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SAS统计分析,研究蔗豆间作复合群体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宜的蔗豆间作复合群体不仅提高了蔗豆产量,还提高了甘蔗田间锤度,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当甘蔗行距1.2 m、行间间作2行大豆时,甘蔗产量和田间锤度最高,分别为110.13 t/hm2和19.94,蔗豆间作复合群体综合效益最高为34 190.4元/hm2。[结论]甘蔗行距1.2 m、行间间作2行大豆间作复合群体在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综合效益方面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5.
为满足大豆品质育种快速筛选的需求,本文详细探讨了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大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实现快速测定的可行性。采用凯氏定氮法和索氏抽提法测定了120份大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采集大豆整粒和粉末两种状态的近红外光谱,然后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化学值之间的关系模型。其中粉末大豆样品建立的粗蛋白校正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8 7,校正标准误差RMSECV为0.003 8,该模型对24份待测样品进行测定的预测标准误差RMSEP为0.002 84;粗脂肪校正模型的R^2为0.934 1,RMSECV为0.003 69,RMSEP为0.003 53。整粒大豆建立的粗蛋白校正模型的R^2为0.872 4,RMSECV为0.009 07,RMSEP为0.007 49;粗脂肪校正模型的R^2为0.876 5,RMSECV为0.005 08,RMSEP为0.004 66。对比发现,建模样品的状态对近红外模型的预测性能有重要影响,样品在粉末状态下建立的粗蛋白和粗脂肪近红外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由于整粒样品建立的近红外模型的R^2均在0.87以上,因此当样品量较少没有足够样品可用于粉碎时,该模型可以满足对整粒大豆品质进行粗测的需求。该结果对大豆育种早代筛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已有研究表明, 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与小麦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明确TaGW2-6A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以青海省育成的64份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3个环境下千粒重表型数据,鉴定了 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并评价了 TaGW2-6A基因各等位变异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64份小麦品种中,Hap-6A-A单倍型材料有40份,Hap-6A-G单倍型材料有24份;在3个环境下,Hap-6A-G单倍型平均千粒重显著高于Hap-6A-A单倍型。说明在青海小麦育成品种中,单倍型Hap-6A-G是优异等位变异,可用于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77.
柴达木盆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创造了世界春小麦高产记录,但该地区关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未有报道。本研究测定了114个W7984/Opata重组自交系(RIL)在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下6个年份7个产量相关性状(株高,穗长,穗粒数,小穗数,穗密度,千粒重和产量)的表现型,利用QTL作图软件Ici Mapping 4.1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在2011-2016年里共鉴定49个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其中5个为株高QTL,6个为穗长QTL,2个为小穗数QTL,8个为穗粒数QTL,7个为穗密度QTL,16个为千粒重QTL,5个为产量QTL,分布在染色体1A、1B、1D、2A、2B、2D、3A、3D、4A、4B、5A、5B、5D、6A、6B、6D、7A、7B和7D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82%~31.53%,特别是位于染色体6A上的千粒重QTL可在多年份(2011年/2013年/2014年)中检测到。这些QTL位点的鉴定为柴达木地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8.
位于6A染色体上的TaGW2基因与小麦粒重呈正相关作用,在其启动子区存在Hap-6A-A和Hap-6A-G等位变异。本研究通过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IMTI)亲本W7984和Opata中TaGW2-6A基因启动子区差异,开发特异性分子标记,并分析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TaGW2-6A等位变异不同倍性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Opata相比,人工合成小麦W7984启动子区存在7个碱基插入。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TaGW2-6Asp可以将来源于W7984的等位变异TaGW2-6Aw和来源于Opata的等位变异TaGW2-6Ao明显区分。在14份二倍体,24份四倍体和24份人工合成小麦中仅存在TaGW2-6Aw等位变异。在重组自交系中两种等位变异的千粒重差异不明显,而在青海省育成品种中TaGW2-6Aw的千粒重平均值高于TaGW2-6Ao,并且差异显著。说明从人工合成小麦中筛选出的TaGW2-6Aw是优异等位变异,可运用于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79.
陈文杰 《食用菌》2010,32(4):43-44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我国食用菌栽培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纵观现今世界食用菌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因为劳动力价格昂贵,促使其发展机械化生产,并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继续向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相对我国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生产格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栽培模式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0.
利用23对SSR引物对广西新收集的200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3个SSR位点共扩增出137个多态性带,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目范围为3~11个,平均为5.96个;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0.503~0.834,平均为0.689;Shannon,weaver指数分布范围为0.407~1.44,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