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在隔根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根间作用和水分对间作豌豆根瘤数及根瘤重的影响,分析了根瘤数和根瘤重与豌豆产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干旱条件下提高间作豆科的结瘤固氮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玉米间作不利于豌豆根瘤的形成,单作豌豆根瘤数较未隔根、部分隔根和完全隔根间作豌豆的根瘤数分别高16.0%-17.8%、26.2%-59.5%和37.9%-69.9%,根瘤重分别高26.9%-49.9%、129.2%-155.2%和170.6%-136.9%。2)间作群体内,充分的根间作用有利于增加豌豆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未隔根与完全隔根间作豌豆相比,其根瘤数和根瘤重分别高18.8%-45.6%和58.6%-124.9%。3)增加灌水有利于增加豌豆的根瘤数和根瘤重,但间作加剧了干旱对豌豆结瘤数的不利影响。4)间作具有显著提高豌豆产量的优势,未隔根、部分隔根和完全隔根间作豌豆的产量较单作豌豆分别提高了22.6%-30.8%、19.0%-24.5%和6.6%-14.0%,灌水量越大、根间作用越充分,间作豌豆增产越高。5)间作豌豆的产量与根瘤数、根瘤重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保持适量根瘤数是获取间作豌豆高产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2.
台湾凤梨‘释迦’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台湾凤梨‘释迦’的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特性、修剪促花、增施EM效果、适时套袋等引种表现,并从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产期调节、花果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总结其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3.
针对长期连作作物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问题,研究前茬地膜覆盖作物免耕留膜,轮作后茬作物的生产效应,对于优化栽培模式,建立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地膜覆盖玉米茬口两种耕作方式(免耕留膜,NT;传统耕作,CT)、两种灌水水平(传统灌水,2400 m~3·hm~(-2),I2;传统灌水减量20%,1920 m~3·hm~(-2),I1)和3个施氮水平(传统施氮,225 kg·hm~(-2),N3;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对轮作小麦产量、光能与灌溉水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前茬玉米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小麦全生育期总叶日积提高21.6%~26.1%(P0.05),特别是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提高41.3%~45.2%(P0.05),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免耕留膜集成减量20%水氮供应(NTI1N2)处理比传统耕作和水氮供应(CTI2N3)提高叶日积34.8%~50.7%。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提高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0.4%、5.6%~12.3%和10.1%~10.3%(P0.05);NTI1N2较CTI2N3处理小麦增产15.2%~22.0%、光能利用率提高8.1%~18.5%、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0%~52.5%(P0.05)。免耕留膜结合减量水氮供应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纯收益和产投比,NTI1N2较CTI2N3处理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提高22.9%~23.9%和34.8%~35.1%,单方水效益提高53.6%~68.9%(P0.05)。因此,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留膜配套减量20%灌水(1920 m~3·hm~(-2))与施氮(180 kg·hm~(-2))可作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发展节本增效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4.
在一定浓度根腐病菌粗毒素的胁迫下,对窄叶菘蓝体细胞无性系植株的根腐病抗性进行了筛选,初步获得了具有表型抗性的植株.取同一个无性系的窄叶菘蓝植株及其亲本,提取其DNA,经过检测后进行RAPD分析.通过对40个引物筛选和反应参数优化,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DNA样品进行RAPD扩增,12个获得较为清晰的扩增谱带.对RAPD扩增结果的分析表明,无性系植株的遗传背景一致性很好,但也发生了DNA水平的变异,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鉴定菘蓝抗性突变体和分离抗病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樟林番荔枝是粤东地区的名优水果品种之一,不同栽培管理方式对其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樟林番荔枝采用修剪结合人工授粉的栽培技术措施,比单纯修剪处理增产22.5%、增值80.9%,比单纯人工授粉处理增产17.0%、增值49.8%,比不进行修剪和人工授粉处理增产33.0%、增值128.4%,说明通过修剪和人工授粉能够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6.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一膜两年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农田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0~120 cm),一膜两年覆盖农田贮水量较传统耕作覆膜提高13.31%,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在玉米生育期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一膜两年用较传统覆膜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7.67%,而不同处理对3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高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方式可达到与传统耕作覆膜方式相当的产量,在中、低灌水水平下高于传统覆膜处理,分别增产2.40%和16.39%,且在低灌水水平下WUE在不同覆膜方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两年覆盖的WUE分别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高出5.25%和20.26%;此外,一膜两年覆盖方式可显著减少成本投入,产投比分别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提高7.27%和15.6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和生育期0~30 cm的土壤含水量,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产投比,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37.
发挥科技人员作用搞好畜牧科技推广闫循忠陈桂平(山东省汶上县畜牧局272500)山东省汶上县畜牧局重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大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促进全县畜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制订鼓励措施...  相似文献   
38.
草莓是汕头市澄海董坑村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以董坑为龙头的草莓生产基地总面积达300 hm2,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2002年,农民反映该区发生一种"乌头病",病株根部黑褐色,地上部萎缩或枯死,严重影响农民收成,为此我们进行了田间调查,并试验了防治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草莓枯萎病的发生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枯萎病在草莓定植后3周左右开始发生。田间发病常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一个高峰出现在第1次喷施“九二0”1周后;另一个高峰出现在11月底覆盖薄膜后1周左右,盖薄膜之后,地温骤升,病菌迅速生长蔓延,导致植株集中发病枯死。草莓与水稻轮作能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以前1年发病较严重的田块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0.
龙牙蕉吸芽茎尖经MS+6-BA5.0mg/L+AD20mg/L培养基诱导出不定芽后,在MS+BA4mg/L+NAA0.1mg/L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对不定芽的分化较好,平均分化倍数为2.6倍以上,无根小苗在1/2MS+NAA0.5mg/L+AC1g/L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1周后长出新根。组培小苗移栽假植成活率94%,大田栽培表现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