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6篇
  48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红酵母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及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细胞壁破碎方法及类胡萝卜素提取条件等方面对红酵母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了红酵母色素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及山梨酸钾对其保存的作用。结果表明,酸热法是红酵母破壁较理想的方法,最佳优化提取条件为盐酸摩尔浓度2 mol/L,盐酸用量10 mL/(g干菌体),浸泡时间60 min;红酵母色素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较差,红酵母色素保存时添加一定浓度的山梨酸钾对防止其氧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拟松材线虫尾部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4个拟松材线虫群体和2个松材线虫群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拟松材线虫群体尾尖突平均长度为3.28~5.82μm,尾形有6种,主要为亚洲型和欧洲型两种。拟松材线虫和松材线虫的交合伞复杂多样,共有12种类型,两者的交合伞没有明显差别,都由2种或2种以上形态构成。交合伞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表明,以此作为一个主要分类特征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63.
基于C/S结构商品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商品猪场生产周期的研究分析,得出商品猪场信息化生产管理的需求,以两层C/S结构作为系统设计模型,采用VB.NET语言和SQL数据库进行系统开发.系统将商品猪场生产过程分为母猪发情配种阶段、母猪产仔阶段和仔猪生长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系统功能和所需数据库进行设计.通过设计完成了系统的初步开发,实现了新用户注册、参数输...  相似文献   
64.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65.
以种子大小差异显著的黏籽西瓜(Citrullus lanatus ssp.mucosospermus)品系PI186490和普通栽培西瓜品系(Citrullus lanatus ssp.vulgaris)W1-1为亲本材料,通过杂交及自交获得的F2群体,对西瓜种子大小相关性状进行精细定位,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1)获得与种子长度及宽度相关的QTL位点各一个,贡献率分别为24.57%和24.79%。(2)利用与种子长度及宽度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CAPS13,CAPS14)对72份不同种子大小的自然群体材料上进行标记与表型的符合度的验证:标记CAPS13在大粒种子中检出率为36.11%,小粒检出率为80.56%;标记CAPS14在大粒中检出率为30.56%,小粒检出率为83.33%。  相似文献   
66.
为缓解西北风沙区冬季地面裸露、风蚀严重的问题,以3种油菜类型共20个油菜品种为试材,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于油菜成熟期分析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质量、主根长、主根直径、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根尖数等根系指标及油菜根际土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品种油菜根系差异以及根系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而为选择出根系发达的油菜类型和油菜品种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同一类型不同品种油菜间的根系指标及根际土养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1)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普遍大于芥菜型,其中甘蓝型油菜的根表面积相对芥菜型提高15.10%~94.00%;芥菜型油菜的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最大,其中芥菜型油菜平均根体积分别比白菜型、甘蓝型油菜平均根体积提高11.26%、12.39%,平均根干质量分别减少49.77%和43.14%;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的主根长和主根直径普遍大于白菜型油菜。(2)3种油菜类型根际土壤全氮、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体上符合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的趋势,速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3)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与各养分指标呈负相关;油菜根表面积、根长、根尖数越大,养分吸收越多;芥菜型油菜主根发达,生物量大,可在土壤贫瘠、易风蚀的区域种植用于防风固土,培肥地力;甘蓝型油菜根系表面积大,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用于收获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67.
我国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中有87%左右是中轻度污染土壤类型,深入研究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积累规律,是科学利用植物和土壤资源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玻璃网室盆栽模拟污染的手段,研究了玉米6种基因型在铅中度污染胁迫(800mg·kg-1)与轻度污染胁迫(400mg·kg-1)下的植株生长、铅吸收积累及其在玉米不同器官间分配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铅污染胁迫下,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生长及铅吸收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铅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布形式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轻度铅污染胁迫不同程度地促进玉米所有供试基因型的生长,而中度污染胁迫下糯玉米基因型生物量最大.与正常土壤对照条件下的表现相比,不同程度铅污染胁迫下基因型申甜1号的生物量增幅最大,表现出较强的铅耐受能力.不同基因型的玉米体内铅积累量随着污染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各器官内铅积累浓度差异规律为根>叶>茎>穗.掖单13号具有较强的铅转运能力(TF=0.662 8),申甜1号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强(BCF=0.0264),掖单13号和申甜1号均具有较强的铅吸收和积累能力,属于潜在的高积累基因型.但掖单13号根部富集量少而穗部积累多,申甜1号根中铅积累较多而果穗中较少.2个甜玉米基因型果穗内铅积累量较少,其含量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生产相应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68.
AnnAGNPS模型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以柴河上游小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nAGNPS模型为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从方便该模型在中国应用的角度出发,以辽河重要支流柴河上游流域为例建立了适合该流域的AnnAGNPS模型土壤数据库,并着重介绍了土壤数据库中土壤质地的转换及相关参数的获取方法。基于已建立的土壤数据库对AnnAGNPS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AnnAGNPS模型适用于该流域,即已建立的土壤数据库适合AnnAGNPS模型在该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69.
文菁  陈欣  苏婕 《吉林农业》2010,(10):38-38
2008年1月31日国土资源部对2004年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进行了修订,标志着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一个新航标的确立。文章从分析经开区近两年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重庆经开区目前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的状况,探讨其解决方法,争取为重庆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的经开区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0.
为探明下辽河平原几种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东北地区3种典型的旱地作物(玉米、大豆和春小麦)的N2O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湿度等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旱田作物的N2O排放在其各自生长季内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整个生长季观测中,常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和平均通量分别为:玉米田-26.2~822.1μg·m-2·h-1,平均通量110.3μg·m-2·h-1;大豆田-96.8~281.0μg·m-2·h-1,平均通量66.0μg·m-2·h-1;春小麦田-27.1~183.1μg·m-2·h-1,平均通量46.3μg·m-2·h-1。研究还表明,土壤湿度是制约旱田N2O释放的关键因素,在土壤湿度较低时,施N肥并不会增加N2O的排放量。从作物的整个生长季来看,施N肥处理比未施N肥处理的N2O排放量要高,具体表现在玉米田和春小麦田常规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是无N处理的3.88倍、1.1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