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消毒剂抑杀鸡球虫卵囊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几种消毒剂对鸡球虫卵囊进行了抑杀试验,结果表明,百毒消、七消液和2%烧碱(Sodium hdroxide)及自配的一种消毒剂(1%酚剂 0.1%表面活性剂)均无抑制球虫卵囊孢子化的效果,而自配的另一种消毒剂(0.05%碘液 0.1%酸 0.1%表面活性剂)处理新鲜卵囊10、20、60 min和24 h后,卵囊的孢子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30.4%、51.9%、60.8%和90.4%.  相似文献   
82.
由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I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83.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中分离到两株(NN和HP)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由此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  相似文献   
84.
通过实验感染,研究伊氏锥虫在水牛体内抗体及虫体消长的规律.ELISA检测结果表明,水牛感染伊氏锥虫后第6 d检出抗体,而且在2个多月的监测时间里,抗体都维持在较高水平(OD450nm>0.3),因此可利用ELISA方法对水牛感染伊氏锥虫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水牛感染伊氏锥虫后,即出现一个2~3周左右的虫血症峰期,然后虫血症峰期迅速下降,在虫血症峰期下降后1个多月的监测时间里,虫血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1条虫体/视野),水牛感染伊氏锥虫后这种峰期短无明显症状、虫血症水平低的现象,给临床诊断和血液镜检虫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广西部分地区79份血清样品水牛检测的结果表明,伊氏锥虫抗体阳性率达到29.1%,说明广西各地水牛感染伊氏锥虫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感染率比较高,为了保证本地区水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水牛伊氏锥虫感染进行有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85.
为了建立快速有效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早期诊断方法以便服务于及时疫情预警,试验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法确定罗非鱼不同组织(血液、脑、肝、头肾和脾)无乳链球菌阴/阳性临界值后,对感染无乳链球菌不同感染剂量(50cfu/m L、100cfu/m L、200cfu/m L和400cfu/m L)、不同感染时间(12 h、24 h、48 h、72 h、96h、120 h、144 h、168 h)罗非鱼的不同组织样品中的病原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抗体夹心ELISA法确定脑、头肾、肝、脾及血清中抗原的阴/阳临界值分别为:0.192、0.198、0.196、0.173和0.163;感染后12 h处理组脑组织OD450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24 h外感染组头肾组织OD450值远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时间依赖性(P<0.01);感染后24 h肝组织OD450值达到峰值,96 h恢复正常值;感染后12 h,脾脏组织OD450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12h血清OD  相似文献   
86.
【目的】明确表皮损伤或某种原因造成的炎症是否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重要诱因,为罗非鱼养殖业疫情预警及无乳链球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80尾体质量约40 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健康组、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通过浸泡方式感染无乳链球菌(1.5×106 CFU/mL),分别设3个对应的空白对照组(不感染无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感染前及感染后24、48、72、96、120、144和168 h等8个时段,分别每组随机挑选15尾罗非鱼采血,将血液涂片后以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统计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同时记录罗非鱼死亡数量。每周以ELISA测定1次罗非鱼血清IgM抗体水平,持续10周。【结果】与健康组罗非鱼相比,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罗非鱼死亡时间提前,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3种感染方式的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在感染初期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至感染后168 h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罗非鱼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P<0.01,下同),说明无乳链球菌感皮肤创伤或患有肠炎的罗非鱼相对于健康鱼能引起更强烈的免疫反应;皮肤创伤组罗非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在感染后72~168 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而肠炎组罗非鱼只在感染后24 h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相对于健康组和皮肤创伤组罗非鱼,肠炎组罗非鱼血清抗体水平上升时间更早,持续高水平时间更长;健康组和皮肤创伤组的罗非鱼血清特异性抗体出现时间相近,但皮肤创伤组罗非鱼抗体维持高水平的时间更长。【结论】罗非鱼在无乳链球菌感染前后并发机械性或免疫性病理损伤及炎症,会导致感染死亡率升高,即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会加重因转池、运输、寄生虫感染等造成鱼体表皮受损,或饲料霉变等原因造成的肠炎,进而导致罗非鱼死亡率上升。血常规和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能反映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可作为判断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病理损伤和免疫应答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