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5篇
  18篇
综合类   140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SR引物,以海南岛68份红毛丹种质为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SSR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1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0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93;对68份红毛丹种质做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为0.290~0.664;采用引物?带型组合法构建了68份红毛丹种质的指纹图谱。该结果为今后红毛丹种质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加速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向顶级群落演替,确定天然次生林林下补植树种和补植位置,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白桦纯林、落叶松白桦混交及针叶混交3种典型的林分类型为例,在次生林原有天然更新的基础上,利用Voronoi图进行空间单元确定和Voronoi结点边缘校正,并使用反距离插值使林木空间结构参数可视化,预测林分中未含林木区域的空间结构信息,将其作为补植依据,使用熵权法确定各空间结构参数权重,将各空间结构参数插值后图像进行加权叠加,以林分非空间结构为约束条件,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为目标,探讨次生林林下补植树种和位置。结果(1)选取兴安落叶松为补植树种,各林型幼树补植数量分别为660、1 970、315。(2)补植后白桦纯林样地中白桦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52,其他树种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51;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中白桦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84,其他树种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70;针叶混交林中白桦幼树幼苗增加为0.78,其他树种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50。(3)补植后各林型样地林下幼树幼苗Voronoi图多边形边数标准差分别为1.31、1.41、1.36,均处于随机分布状态。白桦纯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及针叶混交林中落叶松幼树幼苗Voronoi图多边形边数标准差分别为1.27、1.40、1.37,均呈随机分布。结论采伐和补植是两种相反的空间优化方式,将林木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反距离插值,可以预测林分中无林木区域的空间结构参数值,插值后的图像像元大小可以设定为补植幼树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大小,依据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和补植数量的调控目标,提取样地未含林木区域空间参数值,进而确定补植的树种和位置。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不同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为金花茶花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冷冻干燥的金花茶花为材料研究低温避光、室温曝光和室温避光3种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每间隔3个月测定其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和茶多酚4种生理活性成分及氨基酸、蛋白质和粗脂肪3种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生理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及其表面色泽的变化与贮藏方法及时间有关。相同贮藏条件下各贮藏方法的金花茶花总皂苷、茶多酚、蛋白质含量均下降,粗脂肪和总多糖含量升高;低温避光贮藏的总黄酮、总皂苷含量均较其他两种贮藏法的高,粗脂肪则较之低,花色保持不变;室温曝光下总黄酮和总皂苷较贮藏前降低,粗脂肪较贮藏前升高,花朵表面色泽加深变暗。【结论】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氨基酸总量可作为综合评价金花茶花品质的可选指标。低温和避光利于金花茶花贮藏。从金花茶花品质稳定、外观色泽变化及提高金花茶花等级和售价等方面综合考虑,金花茶花以室温避光贮藏不超过6个月、低温(5℃)避光贮藏不超过12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基因在牦牛繁殖中的调控作用,试验分别采集5头成年母牦牛和5头成年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输卵管、卵巢和子宫等组织,通过RT-PCR技术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牦牛CRH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RH基因的组织表达。结果表明,牦牛CRH基因编码区全长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牦牛与黄牛、猫、鸡、人、小鼠、大鼠和猪的CRH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8%、43.3%、36.1%、46.2%、39.0%、38.5%和56.4%。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并与其他物种类聚,符合物种进化规律。CRH蛋白分子式为C920H1503N279O263S3,分子质量为20776.95 u,理论等电点为10.95,其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L)、脯氨酸(P)、丙氨酸(A)和精氨酸(R)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5.8%、12.6%、12.1%和10.5%。CRH蛋白为不稳定亲水蛋白,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CRH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41.05%、1.05%、8.42%和49.48%,三级结构分析结果与其相一致。CRH基因mRNA在牦牛下丘脑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子宫中表达量最低。牦牛脑垂体前叶CRH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在卵巢、输卵管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5),而两个品种在下丘脑、子宫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CRH基因在牦牛繁殖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文化传承思想的不断进步与成熟使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茶文化元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就有重要的表达,受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全球的茶文化理念逐渐融合。本文主要阐述了英美茶文化的形成背景以及内涵分析,通过对茶文化元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具体表达思路的了解,探索出茶文化元素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影响。这有利于我们了解茶文化以及英美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为世界茶文化体系的交流融合以及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试验旨在阐明牦牛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基因CDS序列及其在母牦牛生殖轴中的表达特点,为探讨该基因在牦牛繁殖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分别采集5头健康成年母牦牛和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输卵管、卵巢和子宫组织,根据NCBI公布的黄牛SHBG基因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分别采用RT-PCR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牦牛SHBG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检测。结果显示,牦牛SHBG核苷酸序列的编码区(CDS)全长为1 206 bp,共编码401个氨基酸,其中,亮氨酸(L)、甘氨酸(G)、脯氨酸(P)和丝氨酸(S)较多,含量分别为16.5%、9.7%、8.7%和9.0%。蛋白质分子式为C_(1944)H_(3061)N_(535)O_(566)S_(10),分子质量为43.30 ku,理论等电点5.63,与黄牛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7.5%。SHBG蛋白为亲水不稳定蛋白,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二级结构中主要包含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与三级结构分析一致。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SHBG基因在牦牛输卵管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其他组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HBG基因在黄牛输卵管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黄牛卵巢表达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两物种的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探讨了牦牛SHBG基因序列及其在生殖轴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研究SHBG基因对牦牛繁殖调控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38.
陈莹  夏忆  何向东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2):3504-3513
试验旨在对牦牛催乳素释放激素受体(prolact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PRLHR)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采集5头母牦牛和5头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采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PRLHR基因cDNA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PRLHR基因在牦牛及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牦牛PRLHR基因序列长1 625 bp,其中CDS区1 113 bp、5'-UTR 22 bp和3'-UTR 490 bp,编码370个氨基酸,与黄牛、水牛、绵羊、猪和人的核苷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在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牦牛PRLHR为不稳定疏水蛋白,无信号肽,存在7个跨膜结构域;有13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6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有3个N-糖基化位点和10个O-糖基化位点;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分别为49.19%、31.89%、15.68%和3.24%;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显示,牦牛PRLHR蛋白具有GPCRs超级家族中PrRP家族的典型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RLHR基因在牦牛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牦牛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子宫和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试验成功克隆得到牦牛PRLHR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RLHR基因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CDS序列及其在牦牛生殖轴中表达的特点,为探讨其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采集卵泡期的牦牛与黄牛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组织,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FSHR基因cDNA进行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SHR基因在牦牛与黄牛中的组织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牦牛FSHR基因编码区全长2 088bp,编码69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式为C6378H10670N2088O2637S576,分子质量为177 263.85u,理论等电点(pI)为4.88,与黄牛、绵羊、山羊和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91.50%~99.38%)。FSHR蛋白为酸性不稳定疏水蛋白,存在信号肽与8个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延伸链(15.54%)、α-螺旋(42.30%)、β-转角(1.44%)和无规则卷曲(40.72%)组成;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SHR基因在黄牛、牦牛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牦牛子宫中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卵巢外的其他组织(P<0.05;P<0.01),而黄牛卵巢中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P<0.01);黄牛卵巢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说明FSHR基因在动物进化中较为保守,其在牦牛卵巢中表达量低可能影响到牦牛繁殖机能。  相似文献   
40.
随着西瓜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大量的功能基因被发现和鉴定,并开发了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从而应用于西瓜育种.通过对西瓜相关基因定位和连锁标记开发的总结,综述了分子标记在西瓜抗枯萎病、白粉病等抗病虫育种,糖度、硬度等品质性状改良育种和果实、植株、种子农艺性状改良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为西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