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8篇
  11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是豫南稻茬麦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优势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 6 0万hm2 以上 ,主要分布在信阳市的八县二区 ,驻马店市的正阳、确山、新蔡、泌阳等县 ,南阳市的桐柏、新野、唐河、邓州等县 (市 )。在小麦生育期间 ,该区0℃以上积温为 2 4 0 0~ 2 5 0 0℃ ,日照 114 0~ 130 0h ,降水 4 0 0~ 6 80mm ,且多集中在中后期。土质则以水稻土为主 ,兼有少量砂姜黑土、黄棕壤、潮土等 ,是典型的以稻麦两熟为主要特征的过渡性生态农业区。1 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 生态条件与栽培管理方面(1)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耕作方式对…  相似文献   
82.
高产、多抗、广适、优质小麦新品种信阳234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 2 34是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育期间持续低温、阴雨寡照、湿害渍害重、多种病害频繁交错发生且较重、后期高温高湿逼熟的生态环境 ,采取杂交育种与系谱法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产量潜力大、商品品质好、抗多种病害、适应性广、生长繁茂、群体自身调节能力强、耐旱耐湿、耐肥抗倒、耐后期高温高湿环境、落黄好等特点。 2 0 0 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通过对国内外数百份种质资源进行观察鉴定和综合评价分析 ,应用性状互补原理和亲本选配原则 ,于 1 992…  相似文献   
83.
板栗是河南省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其中信阳板栗最为出名。近年来,信阳板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名优品种得到突出发展,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市场营销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已发展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种良莠混杂,结构不改善合理;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采青现象普遍,产量品质下降;立地条件偏差,低产田面积大;加工能力落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突出区域特色、建设板栗强市的战略目标,探讨了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产业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制定和实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加大良种体系建设与管理力度、加大科技培训与应用力度、加强技术队伍和营销体系建设、申报原产地标记和品牌商标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4.
摘 要:豫南稻茬小麦的生产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历史上稻茬麦产量不是太理想,除了自然障碍因素外,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还没有真正掌握、栽培技术不配套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当前该区生产上小麦主导品种,研究分析了稻茬麦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籽粒灌浆规律。结果表明:(1)分蘖消长的特点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冬季不停、集中死亡,栽培管理上应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2)幼穗分化早、分化期长,前期慢、后期快,茎、蘖、叶发生重叠进行,普遍存在同伸关系。栽培上要注意促使一、二分蘖赶主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分蘖幼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争取大穗多粒,增加产量。(3)抽穗后3-5d开花,籽粒灌浆全过程短,从开花到成熟只有35d左右,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生长,籽粒发育经历形成、灌浆、成熟三个阶段;腊熟末期粒重最大,此时收获产量最高。提出了稻茬麦育种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5.
秋黄瓜苗期水分亏缺生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苗期三种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土壤含水量分别为重度10%,中度14%和轻度18%)显影响了秋黄瓜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前期产量。苗期水分缺改变了叶片的生长动态,减小了总叶面积,中度水分亏缺与轻度,重度水分亏缺相比,显降低了叶片蒸腾速度,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前期产量,其叶片保水力在叶片离体后1.5~2.0h之间明显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86.
以转华山新麦草果聚糖合成酶基因(HS-6-SFT)烟草和非转基因烟草W38为材料,在4℃低温下对其胁迫8 h,分析转HS-6-SFT基因烟草和非转基因烟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烟草叶片中的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常温处理,并且在转基因材料和对照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转HS-6-SFT基因增强了烟草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87.
拔节期淹水玉米的生理性状和产量形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了探明夏玉米拔节期对淹水历时的响应规律,采用大田环境下无底测坑试验,在玉米拔节期设置不同的淹水天数(1、2、3、5、7 d),分析了淹水历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灌浆过程、物质分配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拔节期淹水抑制玉米的营养期发育,淹水1、2、3、5、7d的平均株高分别比非涝渍环境下玉米(CK)降低2.26%、2.26%、2.45%、11.36%和10.17%;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分别降低23.79%、18.93%、13.04%、32.74%和34.27%;玉米拔节期淹水5 d以上,植株矮而黄。在植株生理反应方面,淹水3 d后测定结果表明,淹水1、2、3 d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比CK高,根系活力增强,而淹水5d和7d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根系活力下降。玉米灌浆至乳熟期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淹水5 d以上处理的叶绿素质量分数仍较CK降低10.87%,表明受淹5 d以上,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并无法恢复。玉米拔节期受淹影响其后期灌浆过程中的籽粒质量,同一时间的淹水1、2和3 d与对照籽粒质量比较接近,淹水5 d较低,淹水7 d为最低。玉米穗长和穗粗随淹水历时呈减小的趋势,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淹水使玉米出现较长的秃尖,淹水1、2、3、5 d的秃尖长度为CK的2倍左右,淹水7 d的秃尖长度为CK的5倍;淹水历时越长,玉米穗长、穗粒质量、穗质量和百粒质量的减幅就越大,淹水1、2、3、5、7的玉米产量分别降低16.58%、16.65%、26.11%、34.32%和39.01%。玉米拔节期淹水5 d以上,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造成产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涝渍灾害监测和灾损快速评估以及涝渍排水标准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本文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d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89.
不同水分状况下棉花茎直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利用DD型直径生长测量仪持续监测筒栽棉花茎秆直径的动态变化,对茎直径在不同天气的日变化规律、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直径变化测量参数能较好地反映棉花水分状况,但茎直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和作物自身发育特性共同影响,在不同生长阶段,宜采用不同参数作为水分诊断指标。在茎生长阶段,茎直径最大值随时间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棉花水分亏缺程度,而不同水分处理间的日最大收缩量差异不显著;在茎成熟阶段,日最大收缩量对水分亏缺的反应非常敏感,是适宜的水分诊断指标。对影响茎直径变化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土壤水分、辐射和空气饱和差影响最大,相对湿度次之,气温和风速的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棉花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可为利用茎直径变化评价作物缺水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
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共生期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麦棉共生期间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对麦棉共生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主要生理特性和棉花的生长势做了连续测定,并对共生期间田间耗水量分别在2种作物上的分摊量做了估算。结果表明,随着麦棉共生期的生育进程,冬小麦旗叶水势、气孔导度、表观量子效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下降的趋势,且均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处理间差异明显。蒸腾速率随着共生期进程和冬小麦的衰老,处理间差异迅速减小。共生期土壤含水量增加,作物田间总耗水量、冬小麦和棉花的耗水量均有明显提高。共生期作物田间耗水量占冬小麦全生育期田间总耗水量的28.8%~30%,而共生期冬小麦耗水量占同期作物田间耗水量的67.9%~72%。试验中60%(相对含水量,试验场地的田间持水量为24%,下同)土壤含水量处理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了1.63 kg/m3,这时其产量并无明显下降,且棉花的壮苗指数表现最大。70%土壤含水量处理的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其水分利用效率却下降到1.45 kg/m3,同时棉花的壮苗指数有所减小。研究还表明,在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的共生期,田间土壤的适宜水分为60%~70%,这样既保证了冬小麦的产量,又促进了棉花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