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68篇
  39篇
综合类   376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鹏 《北京农业》2011,(12):153-154
目前我国政府正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国有林场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战略选择的问题。为此就目前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与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将这一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8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4种施氮水平(0、162.5、325和487.5 mg/kg)对不同生育期小麦硅含量、硅累积量和累积速率、硅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了抽穗期和成熟期小麦叶片、茎中硅含量和小麦地上部植株硅的累积量。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平均硅累积量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了33%、41%、51%和18%,说明间作对硅的吸收累积具有显著优势。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间作小麦硅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单作。施氮会减少小麦叶片、茎和穗中硅的含量,但间作能明显缓解由于施氮引起的小麦叶、茎硅含量的下降趋势。施氮对小麦硅累积量和硅的吸收速率也有显著影响,单作和间作小麦硅累积量和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硅在小麦叶、茎中的分配比例,施氮水平对小麦穗中分配比例的影响与叶和茎不同。  相似文献   
783.
农学类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鹏  李茹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66-167,172
对农学类遗传学教材的选择、课程体系优化、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适应新形式下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84.
烤烟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烤烟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兴烟1号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产量2 190.00kg/hm2,产值29 827.80元/hm2,均高于对照K326,但烤后烟叶身份薄,易破碎,杂色烟比例大,外观质量差;遵烟6号农艺性状表现占优势,易烘烤,但感青枯病严重,产量1 767.75kg/hm2,产值24 518.69元/hm2,均比对照K326低。  相似文献   
785.
辽宁农田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摘要)(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为农田的科学管理及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秋收后、土壤封冻前,在辽宁省59个农业气象站选择典型农业生态类型,分别于0~20cm和20~40cm进行混合取样,并进行相应的GPS定位。分别分析不同深度土壤全量养分,有机碳和全氮:元素分析仪测定(ElementarⅢ,德国);全磷:Na2CO3熔融-钼锑钪比色;全钾: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利用SPSS13.0对土壤全量养分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进行对数转换,直至满足正态分布为止。利用SPSS13.0软件将Excel中的经度、纬度、海拔和属性数据转换为dbf格式。利用GIS9.2中的Kriging插值绘图,在ArcMap中将土壤属性的插值图与辽宁省行政区域图叠加,得到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全氮和全磷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但全钾在辽西分布较高。土壤表层(0~20cm)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cm),表现为土壤表层富集的现象。全钾随土壤深度变化量较小,其表层和下层平均含量分别为17.64和17.08g/kg。[结论]不同土壤深度全量养分的分布特征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6.
耐盐锻炼小麦幼苗的抗盐性及蛋白质和POD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小麦幼苗耐盐锻炼的最适浓度和抗高盐胁迫能力及高盐条件下相关蛋白质和POD的表达差异,对新麦9号小麦幼苗进行5种盐浓度耐盐锻炼处理,然后再进行3.75 g NaCl/kg沙的高盐胁迫,在高盐胁迫第7 d取样,采用SDS-PAGE技术和复性电泳技术分析高盐胁迫条件下蛋白质和POD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耐盐锻炼能够提高小麦幼苗抗高盐胁迫能力,以2.50 g NaCl/kg沙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抗盐胁迫能力最强;(2)经2.50 g NaCl/kg沙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受到高盐胁迫时,被检测出225和233 kD两条新的蛋白带;(3)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受到高盐胁迫时,均比对照多检测到57、59和84 kD三条新POD酶带, 而缺失52、55和60 kD三条POD酶带.说明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抗高盐胁迫能力增强;受高盐胁迫的小麦幼苗发现有新的蛋白带和POD酶带表达.  相似文献   
787.
糯米香茶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ABT浓度、扦条成熟度、插条部位对糯米香茶扦插生根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50mg/L、100mg/L、150mg/L的ABT均有促进糯米香茶插条生根的效果,其中以100mg/L处理效果最好,且半木质化的插条优于木质化的插条,以枝条项部作插条效果优于枝条基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788.
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素分布与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寒地黑土区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累积及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以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结合~(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土壤剖面的无机氮以及肥料氮素的NH_4~+-~(15)N和NO_3~--~(15)N累积情况,并根据同位素测定结果分别计算了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表层土壤(0~20cm)中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的累积量均高于常规灌溉,20~40cm和40~60cm土层的无机氮和NO_3~--~(15)N总累积量均低于常规灌溉,不同灌溉模式间20~60cm土层中NH_4~+-~(15)N的累积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施氮量下常规灌溉模式20~40cm土层的NO_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10~11倍;40~60cm土层的NO_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近3倍。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水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中77.77%~84.51%来自于土壤氮素,较常规灌溉提高了12.91%~23.12%,且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较常规灌溉模式分别提高了9.41%、5.65%和3.69%。不同施氮量下与常规灌溉相比,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肥料氮素的淋溶损失,起到了节水减排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黑土区稻田合理的水氮调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9.
张忠学  尚文彬  郑恩楠  陈帅宏  陈鹏  刘明 《农业机械学报》2018,49(10):292-299,346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设置3个灌溉水平(200、400、600 m~3/hm~2)以及5个施氮水平(0、150、200、250、300 kg/hm~2)研究了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情况,不同水肥处理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规律以及各处理的氮肥有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吸收肥料中氮素占总氮量的33.32%~43.54%,吸收土壤中氮素占总氮量的56.46%~66.68%。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不同,由大到小表现为:籽粒、叶、茎。增加施氮量可以适当提升玉米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能力,但过量施氮时必须通过增加灌水量才能使玉米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氮素。当灌水量为400 m~3/hm~2,施氮量为250 kg/hm~2时产量达到1 406 3.04 kg/hm~2,土壤氮库达到平衡状态,既实现了高产又满足环境友好需求。  相似文献   
790.
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植物发展特征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  李泽实  王可健  刘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165-168,172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措施植物随时间推移的发展特征及差异性。[方法]以旱柳活枝条为研究对象,在40 m的人工边坡上设置扦插、灌丛垫、层栽与梢捆4种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对其完工后4、8、12个月的植物生长特征进行调查。[结果]4~12个月梢捆措施覆盖度从35%减少至20%,其他3种措施从40%增加到82.2%;扦插措施生长状况和其他措施存在显著差异,其生长状况由好到差依次为扦插、灌丛垫、层栽、梢捆;4种措施新生植株4~8个月的平均株高增长率在54.7%~82.3%,平均基径增长率在34.4%~75.0%;8~12个月平均株高增长率在28.9%~62.4%,平均基径增长率在29.1%~65.9%。4~8个月植物的生长速度高于8~12个月。[结论]扦插与层栽措施可快速且有效地稳固深层土壤,灌丛垫与梢捆措施在施工初期就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护边坡不受水流冲刷的作用,防止表土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