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发酵葡萄籽粕对5~12周龄五龙鹅消化生理、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发酵葡萄籽粕使用效果和适宜添加水平。选用5周龄五龙鹅288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公母各占1/2)。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Ⅱ组)、4%(Ⅲ组)、6%(Ⅳ组)、8%(Ⅴ组)、10%(Ⅵ组)的发酵葡萄籽粕。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Ⅴ组十二指肠和空肠中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腺中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Ⅳ组胰腺中胰脂肪酶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Ⅴ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Ⅳ组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Ⅴ组肠道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Ⅳ、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Ⅳ组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Ⅳ组肌层厚度显著提高(P0.05),Ⅴ组隐窝深度极显著降低(P0.01)。4)各组免疫器官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Ⅴ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提高(P0.01);Ⅳ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Ⅴ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由此可见,发酵葡萄籽粕能显著提高5~12周龄五龙鹅消化酶活性,优化肠道组织结构,提高鹅的抗氧化能力,对免疫器官指数没有影响。建议饲粮中发酵葡萄籽粕适宜添加水平为6%~8%。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定殖对番茄植株抗病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灌根法将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番茄植株内,并通过人工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评价球孢白僵菌定殖后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水平;检测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不同位置叶片内球孢白僵菌的相对含量;测定番茄叶片内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OXO)、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ATP合成酶(ATP synthase,atpA)3种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接种灰霉菌第5天,番茄植株发病率、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61.6%、41.4%和26.4%;在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内球孢白僵菌偏好于在病原菌感染位置定向聚集,并且引起植物抗病基因OXOCHIatpA的表达量上调。表明球孢白僵菌能通过内生定殖与植物互作提高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3.
1发病情况某鸡场于去年10月2日从北京某鸡场引进商品代AA肉仔鸡3万只,旧龄时注射马立克疫苗,7日龄注射鸡新城疫Ⅱ系与传支H120二联苗,14日龄注射法氏囊苗,21日龄注射新城疫Ⅱ系,28日龄注射IBD苗,38日龄注射ΝDIV苗。到40日龄鸡开始发病,用氟哌酸、氯霉素饮水混饲进行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发病鸡共285只,发病率为0.95%,死亡率为3.15%,淘汰率为9.8%。  相似文献   
3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联合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表明,确定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浓度分别为1.0×106孢子/mL、1.0×109孢子/mL条件下,杀虫效果达到最佳,LT90为6.64(±0.07)d,较1.0×109的Bb LT90缩短26.06%。通过助剂悬浮率、乳化效果以及助剂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等确定1个白僵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水悬浮剂剂型配方。田间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均在防治过程中起作用,田间玉米受害株数、活虫数均明显低于未施药对照,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白僵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35.
高频稳定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是开展白三叶遗传转化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优化白三叶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白三叶子叶节为外植体,对影响丛生芽诱导、增殖的激素种类(2,4-D、KT、6-BA和NAA)和浓度进行了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6-BA 0.5 mg.L-1和NAA0.1 mg·L-1诱导培养基上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达68.33%,且生长状态最好;在含IBA 0.2 mg·L-1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率为90%以上,平均每株生根数达6条以上;移栽至腐殖土和珍珠岩(2:1)混合基质中的再生苗成活率可达8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豆科植物转化体系、加快白三叶基因工程改良及创制白三叶新种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根据已报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硝酸还原酶基因(nitrate reductase,NR)序列设计引物,从球孢白僵菌D1-5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该基因上下游片段NR1和NR2,成功构建了球孢白僵菌NR基因同源重组敲除载体,以期敲除球孢白僵菌的NR基因,建立白僵菌同源重组基因敲除体系。  相似文献   
37.
[目的]明确农抗769作为免疫诱抗剂在大豆不同生育期和生长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以农用生防菌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新变种(农抗76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田间种植等方法研究了该链霉菌对大豆生长的促生作用。[结果]不同品种的大豆对农抗769菌液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农抗769菌液浇灌处理的大豆出苗率可提高1.2%~16.9%。不同生育期和种植环境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及根系等生长势指标的变化略有不同,各项指标的增长最多分别可达19.63%、37.35%、23.22%和19.92%,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新变种菌液对大豆生长的促生效果明显。菌液浇灌可提高大豆产量,其贡献在于促进大豆结荚数的增加。[结论]农抗769菌液对大豆出苗、生长及产量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8.
近年研究发现,一些虫生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寄主,不仅可以寄生在昆虫中,还可以定殖在植株中。虫生真菌在植物中定殖,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提高寄主植物抗性,这种独特的生态学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在植物保护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内生性虫生真菌在植物中的定殖特性及这种定殖特性对害虫和植物病原体的间接控制效果,探讨虫生真菌植物内生性及其提高寄主植株对病虫害抗性的作用机理,提出虫生真菌作为双重生防治剂的可能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水平发酵大豆皮对5~12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发酵大豆皮的使用效果和适宜添加水平.选用5周龄五龙鹅216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鹅(公母各占1/2).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对照组)、3%(Ⅱ组)、5%(Ⅲ组)、7%(Ⅳ组)、9%(Ⅴ组)、11%(Ⅵ组)发酵大豆皮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Ⅳ组、Ⅴ组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Ⅳ组显著提高了屠宰率和胸肌率(P<0.05);Ⅴ组显著提高了胸肌率和腿肌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Ⅳ组、Ⅴ组均极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P<0.01).各组之间能量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大豆皮粗蛋白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磷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未发酵大豆皮(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Ⅴ组显著提高了总氨基酸利用率(P>0.05);Ⅳ组、Ⅴ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大多数氨基酸的利用率(P<0.05或P<0.01).4)Ⅲ组和Ⅳ组小肽利用率较高,均显著高于Ⅵ组(P<0.05).由此可见,发酵大豆皮能提高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5~12周龄五龙鹅饲粮中发酵大豆皮适宜添加水平为7% ~9%.  相似文献   
40.
以吉林省甜瓜枯萎病重度发生区域采集的发病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同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药剂原药对该致病菌的毒力作用,研究了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对甜瓜枯萎病室内防治效果,以期为利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田间防治甜瓜枯萎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吉林省甜瓜枯萎病的一种新的致病菌,供试的8种化学药剂中咪鲜胺对F.verticillioides XT1的抑制作用最好,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0.029 5μg·mL-1,其次为戊唑醇和氟硅唑,其EC50值分别为0.146 7μg·mL-1和0.190 1μg·mL-1;咪鲜胺、戊唑醇和氟硅唑的最小抑菌药物稀释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分别为0.048、1.2μg·mL-1和0.8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