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61篇
  55篇
综合类   22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45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春夏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采用早熟品种鲁原单14(LD14)、中熟品种掖单22(YD22)、晚熟品种掖单13(YD13)为代表品种进行春夏玉米套作,研究其对全株饲用生物产量及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全年优质高产的套作品种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对春玉米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影响不显著,但对夏玉米的影响显著。当夏玉米同一品种与  相似文献   
62.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 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相似文献   
63.
多种病虫综合危害小麦产量损失率及综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研究,明确了小麦穗期多病虫同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建立了小麦穗期受麦蚜X1、白粉病X2和叶锈病X3同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模式。设立了麦蚜X1、白粉病X2的经济阈值模型。并提出了稳期病虫的综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64.
为了提高牛体细胞克隆的效率,比较了不同融合电压对核移植胚发育的影响,其中1.7kv/cm电场强度,获得了较高的融合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67.14%,76.59%和29.16%。比较了血清饥饿处理体细胞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血清饥饿处理体细胞后,融合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68.91%,74.79%和28.26%,与非血清饥饿处理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60.96%,71.91%和20.31%,P>0.05)。而且胚胎移植后的怀孕率和产犊率也没有差异(分别为29.17%,8.33%和33.33%,16.66%,P>0.05)。另外,通过加强克隆牛的产后护理,可以提高克隆牛的成活率。总之,优化生产克隆牛的各环节因素,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克隆牛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5.
山东省小麦病虫害分区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影响1982 ̄1991年山东省及各类型区小麦病虫发生量(预报量y)的环境因素(预报因子x1),在一元线性回归初选的基础上,经逐步回归、逐步判别、多元回归和多级判别分析进行精选,共建立全省和各类型区预测模型186个,从中筛选出最优预测模型30个,于1993年和1994年应用,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6.
太湖猪以产仔多、肉质好著称于世界.近年来,国内外对太湖猪的种质特性及其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试验对太湖猪杂交猪采用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进行饲喂,以探索其最适蛋白质水准,为生产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一)试验猪的选择和分组选择健康、生长发育正常的长白×太湖猪杂交后代40头(阉公猪20头,阉母猪20头),按体重、性别配对分为4组,每组10头猪.体重达30kg进入试验.  相似文献   
67.
秦岭宁陕林区鼠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录了分布于秦岭宁陕林区的鼠类计20种,隶属于13属、6科、2目。并探讨了该林区鼠类的区系特征和垂直分布。在区系组成上古北界种类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东洋界种类仅占总数的1/3弱。鼠类的垂直分布以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种类最为繁盛,而低山阔叶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分布的鼠类种数几乎持平。  相似文献   
68.
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小种的监测及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小种于1986年在山西省首次发现.1986~1989年以来在研究其致病性的基础上,结合本省近年来生产用种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报.认为条中29号小种将取代1988年以前的主要优势小种条中25号,上升成危险性致病小种。提出了小麦品种布局意见及控制小麦锈病流行和延长新育良种的使用年限的措施.  相似文献   
69.
70.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年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体系中春玉米、夏玉米及全年生物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粗脂肪产量与单作的差异,并从氮素吸收利用、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套作体系N1(187.5 kg•ha-1)和N2(375 kg•ha-1)条件下的全株粗蛋白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4和1.77,全株粗脂肪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和2.55。套作条件下,单季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一般比单作低。但在N2条件下,春玉米全株粗脂肪产量高于单作,夏玉米全株粗蛋白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套作体系全年吸氮量显著低于单作,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吸氮量增幅高于单作。【结论】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体系利于全年营养价值的提高。这种效应是氮素营养状况及气候因素状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套作体系中,春玉米营养价值受竞争影响较大,而夏玉米受竞争影响较小,这与竞争发生时作物所处的时期不同有关。合理增施氮肥可以缓解复合群体的竞争而使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