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51.
以野酿2号两性花毛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解剖观察野酿2号不同枝条粗度下第6、8、10节位冬芽的发育进程,结合大田冬芽逼发试验,明确冬芽二次果逼发的时期和结果枝粗度、冬芽节位等修剪技术。结果表明:野酿2号毛葡萄冬芽二次果的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未分化期(Ⅰ)、分化前期(Ⅱ)、第一花序原始体分化期(Ⅲ)、第二花序原始体分化期(Ⅳ)和萌动期(Ⅴ)。野酿2号毛葡萄的冬芽萌发能力很强,可选择6月底至7月初,枝条粗度大于0.8cm 以上,第7~10节位进行修剪可获得质优的二次果。  相似文献   
52.
2011年早春我国香蕉寒害调查及寒害后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2011年早春低温对我国香蕉生产的影响,提出寒害后香蕉恢复生产的技术措施,为香蕉抗寒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1年3月9~16日对我国香蕉主产区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进行分片区实地寒害调查,对挂果株及待生产用的大、中、小吸芽进行田间解剖分析诊断。【结果】挂果株受寒害影响较吸芽植株敏感,大、中、小吸芽抗寒能力依次增强;同纬度区域高海拔香蕉受寒害比低海拔严重;此次低温对广西中部区域香蕉影响最为严重,挂果株产量损失超过50%,且只能留中小型吸芽作为生产株;广东、海南区域香蕉受寒害影响最小,其他区域居中。【建议】采用覆盖天地膜过冬、喷水保湿、套袋护果御寒等措施;选留受寒害后萌发的吸芽为下造生产株,做好蕉园管理工作,促进吸芽早萌发、早定芽;选育抗寒品种。【目的】了解2011年早春低温对我国香蕉生产的影响,提出寒害后香蕉恢复生产的技术措施,为香蕉抗寒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1年3月9~16日对我国香蕉主产区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进行分片区实地寒害调查,对挂果株及待生产用的大、中、小吸芽进行田间解剖分析诊断。【结果】挂果株受寒害影响较吸芽植株敏感,大、中、小吸芽抗寒能力依次增强;同纬度区域高海拔香蕉受寒害比低海拔严重;此次低温对广西中部区域香蕉影响最为严重,挂果株产量损失超过50%,且只能留中小型吸芽作为生产株;广东、海南区域香蕉受寒害影响最小,其他区域居中。【建议】采用覆盖天地膜过冬、喷水保湿、套袋护果御寒等措施;选留受寒害后萌发的吸芽为下造生产株,做好蕉园管理工作,促进吸芽早萌发、早定芽;选育抗寒品种。  相似文献   
53.
[目的]优化基于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系统(TIBs)的荔浦芋组培快繁体系,为荔浦芋脱毒组培苗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荔浦芋新品种桂芋2号茎尖分生组织脱毒诱导获得的不定芽为外植体,利用TIBs培养系统筛选出适合组培苗增殖及生根的最佳激素组合,并分析不同继代材料、接种密度及浸没间歇频率对组培苗增殖和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利用TIBs培养系统可有效提高荔浦芋组培苗的增殖效果,增殖倍数达28.96倍,约是传统固体培养方法(2.87倍)的10倍,且组培苗的株高和生根数均极显著高于传统固体培养植株(P<0.01).在TIBs培养系统中,含4.0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05 mg/L萘乙酸(NAA)的培养基最适合荔浦芋组培苗增殖和生长,其组培苗增殖倍数为32.04倍.当接种材料为第4代荔浦芋继代材料、接种密度为10株/L、浸没间歇频率为5 min/6 h时,最有利于组培苗增殖和生长,增殖倍数均在30.00倍以上,可缩短萌芽时间,组培苗长势良好,且培养基污染率为0.[结论]利用TIBs培养系统对荔浦芋继代材料进行高效快繁具有可行性,可为实现及推动荔浦芋健康种苗繁育的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4.
[目的]揭示香蕉(桂蕉6号)花柱脱落机制,为采用诱导因子调控香蕉花柱脱落酶系统活性及基因表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蕉品种牛角蕉和香蕉品种桂蕉6号为研究对象,根据果指上花柱的枯萎程度分5个阶段(Stage 1~Stage 5)进行取样,探讨分析蕉类花柱近端、离区及远端的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萘乙酸(NAA)和细胞分裂素(KT)]及脱落相关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乳糖醛酸酶)的变化趋势.[结果]在花柱脱落的过程中,牛角蕉花柱不同部位的IAA和NAA含量变化明显,花柱近端IAA含量随花柱脱落整体上呈逐渐增加趋势,至花柱完全脱落时(Stage 5)其含量达24.69μg/gFW;离区IAA含量在脱落过程中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至Stage 5其含量最低(4.73μg/gFW).桂蕉6号花柱离区IAA含量整体上随花柱的枯萎不断升高;NAA和ABA的含量变化趋势则呈M形,在Stage 2和Stage 4均有一个增长高峰;KT在不同部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从近端IAA/远端IAA的比值分析来看,牛角蕉近端IAA/远端IAA比值均大于1.00,当花柱枯萎进入Stage 3后,其比值急剧上升,在Stage 4即70%花瓣脱落时达2.84,至Stage 5达6.34;而在桂蕉6号花柱枯萎脱落过程中,近端IAA/远端IAA的比值均小于0.70.此外,在花柱脱落过程中,牛角蕉花柱离区的平均总蛋白含量(66.08 mg/gFW)明显高于桂蕉6号(40.95 mg/gFW);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牛角蕉和桂蕉6号的花柱脱落与总蛋白含量、果胶酶活性、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均呈正相关.[结论]蕉类花柱离区IAA含量对花柱脱落具有重要影响,离区IAA含量降低,可加速花柱脱落,反之则抑制其脱落;蕉类离区近端IAA/离区远端IAA比值变化符合植物器官脱落的生长素梯度理论.此外,花柱总蛋白含量、果胶酶活性、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蕉类对花柱脱落可能呈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5.
从发病蕉园发病植株周围健康香蕉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GKT08,通过形态特征、基本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同源比较,初步认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株能够明显抑制FOC4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67.1%,盆栽试验表明,接种香蕉枯萎病致病菌44天后,病情指数降低了15.54%。同时该菌株能够明显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经菌株GKT08处理60d后,香蕉幼苗植株高度、假茎围和完全展开叶面积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3.80%、23.36%和19.79%。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选育出早熟香蕉新品种,为优化广西及其他香蕉栽培区的品种结构提供候选品种.[方法]对桂蕉6号组培苗的田间芽变单株进行繁殖与品系比较试验、优株选择和多点种植试验等,并观察其特征特性、抗性及产量表现.[结果]桂蕉早1号属中干香蕉的中矮把品种,生育期340~385 d,采收期比桂蕉6号缩短15~30 d;果指粗短,比桂蕉6号短2.7~3.1 cm;假茎高220.0~250.0 cm,比桂蕉6号矮8.3%~16.7%.桂蕉早1号在广西的栽培密度1800~1950株/ha;2011~2014年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种植试验中,新植组培苗及宿根第一、二造的平均株产量分别为20.1、25.2和24.3 kg,折合平均产量为36180.0、45360.0和43740.0 kg/ha;商品率96.8%~99.1%.桂蕉早1号果实充分后熟后,皮色金黄,香味浓郁,口感丝滑香甜,综合品质优于桂蕉6号和广西矮蕉.桂蕉早1号不抗香蕉枯萎病,不耐霜冻,广西各蕉区宜在12月中旬前收获完毕.该品种于2016年8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蕉早1号属中干香蕉的中矮把品种,生育期较目前广西香蕉主栽品种短,能有效错开产出高峰期,有利于调节香蕉产期布局,综合品质优于桂蕉6号和广西矮蕉,可在桂南、桂东南及右江河谷等蕉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低温对冷敏感香蕉品种Williams(Musa acuminata AAA cv.Williams)和耐冷香蕉品种野生二倍体(Musa acuminata,AA group)的影响,探讨香蕉耐冷机制,为香蕉抗冷性改良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及香蕉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经10、5和2℃低温胁迫处理24 h后,收集两个香蕉品种的叶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调查叶片脂质过氧化水平[丙二醛(MDA)、脯氨酸和不同色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的两个香蕉品种植株设为对照.[结果]经不同低温处理后,野生二倍体香蕉叶片中脯氨酸和不同色素含量均明显增加,而MDA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冷敏感香蕉品种Williams的脯氨酸和MDA含量相对较高,而不同色素含量无明显差异.低温条件下,两个不同香蕉品种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表现有所不同.与对照相比,不同低温处理的野生香蕉种质叶片SOD活性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CAT和POD活性保持较高水平;但低温处理的Williams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变化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野生二倍体香蕉的较高耐冷性可能与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有关;野生二倍体香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可作为筛选香蕉抗寒种质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棘孢木霉菌株PZ6对香蕉植株促生效应、抗氧化酶活性及枯萎病菌室内防效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及PZ6菌株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设PZ6孢子液与枯萎病菌菌液(FOC4)5个不同组合处理:(1)PZ6;(2)PZ6+FOC4;(3)PZ6(3 d)+FOC4;(4)FOC4(3 d)+PZ6;(5)FOC4,采用盆栽伤根淋灌法,于6~7叶期对香蕉苗根际进行接种处理;不同时期调查不同处理香蕉苗植株性状,测定香蕉苗根系活力及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通过解剖球茎考察病情指数,评价PZ6对枯萎病的室内防效.[结果]与其他处理相比,单施PZ6菌液处理可极显著提高香蕉苗新增株高和根系活力(P<0.01,下同),两者分别为6.33 cm和487.43μgTTF/g·h;与FOC4处理相比,配施PZ6菌液的FOC4菌液处理也可极显著提高香蕉苗根系活力.接种FOC4菌液50 d后,不同处理香蕉苗球茎枯萎病发病指数和防治效果均以PZ6(3 d)+FOC4处理表现最佳,其病情指数为37.50,防治效果为48.28%,其次为PZ6+FOC4处理,而FOC4(3 d)+PZ6处理表现较差.处理45 d后,除PZ6处理与CK间的叶片P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外,不同处理的香蕉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与CK间呈极显著差异;除CK外,不同处理间不同酶活性呈一定的变化规律.叶片SOD活性与根系活力表现相似,均以PZ6处理最高(423.71 U/gFW·h),其次为PZ6(3 d)+FOC4、PZ6+FOC4、FOC4(3 d)+PZ6和FOC4处理;叶片POD活性表现相反,以FOC4处理最高(355.07 U/g·min),比对照极显著增加82.33 U/g·min,以处理PZ6最低(273.84 U/g·min).[结论]棘孢木霉PZ6菌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香蕉苗对枯萎病菌的防御能力,提前施用PZ6菌株可有效阻止病原菌FOC4侵入香蕉苗,延缓植株发病.  相似文献   
59.
对采集自南宁市、柳州市柳江区、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贺州市贺街桂芋2号栽培区芋疫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分析,通过与辣椒疫霉A1和A2交配型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甲霜灵(metalaxyl)对该病原进行敏感性测定。通过对芋疫病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引起桂芋2号的疫病病原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均达99%。通过与辣椒疫霉对峙培养证实来自桂芋2号不同生态栽培区的8个芋疫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测定显示8个芋疫霉菌株均对甲霜灵敏感。说明引起桂芋2号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交配型为A2交配型,且对甲霜灵未出现抗性。其交配型的鉴定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可作为芋抗病品种选育、轮作和化学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60.
采用室内接菌、病区种植的方法,研究8种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oc 4)的抗性水平,评价其抗性级别。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GCTCV-119、GCTCV-217为高抗;桂蕉9号、GCTCV-218为抗;GCTCV-105、GCTCV-215为中抗;桂蕉1号为感;巴西蕉为高感。田间抗性评价结果为:GCTCV-119、GCTCV-217为高抗;GCTCV-215为抗;GCTCV-105、桂蕉9号、GCTCV-218为中抗;桂蕉1号、巴西蕉为高感。连续种植3年,桂蕉9号、GCTCV-218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GCTCV-105发病率较稳定,发病率保持在9.7%~12.0%,所有抗病品种(系)宿根3年后,根据相对发病率评价均表现为抗;而感病品种桂蕉1号及巴西蕉发病率则逐年上升,宿根蕉发病率均在98.2%~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