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本文对双阳梅花鹿的环境条件、生物学特性、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阳梅花鹿具有优越的环境条件,鹿体大,头长,鹿体色泽鲜艳,茸型优美,幼鹿生长发育快、早熟高产,成年鹿表现出稳定的优良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22.
4YZP-3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淮海地区和冬麦区玉米栽种特点,借鉴已有的经验,研制了4YZP-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并介绍了整体机型、传动系统和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和技术特点。割台部分采用新型拨禾链分离装置,可将不对行玉米植株及时抓取并稳定送入到摘穗装置中;对剥皮机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果穗剥净率,降低了籽粒破碎率和损伤率。田间试验和分析表明: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玉米收获机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可为玉米收获机械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王东  周杰  韩坤 《土壤学报》2016,53(6):1476-1488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烟农19。在一定施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显著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当施氮水平为120 kg hm-2施硫量超过40 kg hm-2和施氮240 kg hm-2施硫量超过20 kg hm-2时,汶农6号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仍继续增加,但旗叶抗氧化能力和光合同化能力均无明显提高,籽粒产量不再增加,烟农19号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总体表现为随施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土壤有效硫为38.9~42.1 mg kg-1的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和硫肥有利于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小麦对氮肥和硫肥施用量的响应不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品种在较高的氮硫供给水平下仍有较好的光合同化和产量表现,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低的品种对高氮高硫的适应性较差,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4.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在沿淮淮北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技术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提出‘隆平206’在黄淮海南片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为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对2011—2013年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应用,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为:收获株数60000~75000株/hm2;每穗500~650粒,千粒重350~360 g,平均穗行数15,行粒数33~35,单穗粒重160~220 g,穗长16~18 cm。‘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栽培技术方案:产量9750~10725 kg/hm2,要求纯氮施用量为247.5~306 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 kg/hm2,折合尿素540 kg/hm2,K2SO4 450 kg/hm2。本规程规定了‘隆平206’品种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技术路线、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提出了75000~11250 kg/hm2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具体农艺方案:确定适宜的生态播种时期→条深旋种、肥一体化机播技术→中高密度→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适时晚收。  相似文献   
25.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农田小生境的影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优化组合。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两种种植方式:30 cm等行距平作(U)、20 cm+40 cm沟播(F);三种氮素处理:生育期不施氮(N0)、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12.5 kg·hm-2(N1)、生育期总施氮量为225 kg·hm-2(N2),3次重复。结果表明,沟播0~15 cm土壤温度比平作降低0.4℃,5、50 cm的空气温度分别降低了0.3℃、0.5℃,空气湿度分别增加了2.8%、3.1%,进而土壤棵间蒸发强度降低了9.9%;在灌浆期,沟播比平作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的日均值提高了13.5%;在N1条件下,沟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平作(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气候的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但是幅度在逐渐减少;在沟播条件下,N1产量显著高于N0(P0.05),N2和N1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综合考虑到产量和施肥量,20 cm+40 cm沟播和施氮量112.5 kg·hm-2是较好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6.
为了研究阴离子盐酸化日粮钙、镁水平对奶牛血清离子平衡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2头二胎以上围产期奶牛,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成4组(高钙高镁组、高钙低镁组、低钙高镁组、低钙低镁组),从产前3周开始饲喂4种阴离子盐添加剂日粮,日粮阴阳离子差(DCAD)值均为-65 mEq/kg.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不同程度下降(P>0.05);尿液pH值在5.5~6.5之间变化(P>0.05).产犊当天、产后1天和产后3天,阴离子盐酸化日粮中钙水平对围产期奶牛血清Ca2+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产犊当天,阴离子盐酸化日粮中镁水平对奶牛血清Ca2+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在产后3天,阴离子盐日粮钙、镁互作对奶牛血清Ca2+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各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7.
杨蕾  高巍  张宏飞  韩坤 《畜禽业》2009,(8):40-42
选取12头2胎以上围产期奶牛,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成4组,从产前3周开始随机饲喂4种实验日粮:Ⅰ(阴离子盐+高钙);Ⅱ(阴离子盐+低钙);Ⅲ(不添加阴离子盐+高钙);Ⅳ(不添加阴离子盐+低钙)。其中添加阴离子盐日粮的DCAD值为-6.5mEq/100gDM。不添加的阴离子盐日粮的DCAD值为+17mEq/100gDM。研究阴离子盐及日粮钙水平对奶牛血清离子平衡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奶牛的DMI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添加阴离子盐日粮组的尿液pH值在5.5~6.5之间,尿液显著低于不添加阴离子盐组(P<0.05)。产犊当天至产后7d,阴离子盐对围产期奶牛血清Ca浓度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阴离子盐组血清Ca浓度极显著高于不添加组(P<0.01)。在添加阴离子盐的基础上,高钙组有提高奶牛血钙浓度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阴离子与钙的互作对血钙浓度的影响不大(P>0.05)。阴离子盐对产后疾病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奶牛产奶量影响不大(P>0.05)。  相似文献   
28.
双阳梅花鹿茸重性状遗传力和重复力的估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兴涛  韩坤 《特产研究》1992,(4):26-31,39
  相似文献   
29.
30.
从选种育壮芽、整地作畦、适时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安丘市大棚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