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林业   377篇
农学   220篇
基础科学   152篇
  142篇
综合类   1666篇
农作物   189篇
水产渔业   256篇
畜牧兽医   1078篇
园艺   398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结球甘蓝属半耐寒性蔬菜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在淮河及其以南地区可进行露地越冬栽培 ,但在华北地区因冬季温度过低 ,无法进行自然露地越冬栽培。近年来 ,笔者选用不同品种在不同播期进行栽培试验 ,旨在确定露地越冬栽培甘蓝的适宜品种及播期 ,并总结出相应的栽培技术。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 冬冠 1号、8398种子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京丰 1号、8132种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习农场进行。于 2 0 0 0年 7月 15日、7月 2 5日、8月 5日分期播种育苗 ,分别于 8月 30日…  相似文献   
42.
不同培养基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杏鲍菇一级种和二级种培养基配方 ,试验表明杏鲍菇一级种培养基以配方三最好 ,菌丝干重是配方七 (对照 )的 3 5倍 ,差异极显著 ;杏鲍菇二级种培养基以配方四最好 ,菌丝生长势最强 ,与供试各培养基配方相比较 ,差异均为极显著  相似文献   
43.
对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全N含量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土壤全N与群落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随发育阶段土壤全N含量呈稳定的变化趋势。发育中期 ,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含量呈“V”型变化趋势 ,随丰富度指数增加 ,全N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 ;发育后期 ,随着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呈逐渐增加趋势 ,随着均匀度的增加 ,全N变化不明显 ;发育末期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趋于稳定 ,土壤全N含量不稳定 ,随丰富度指数的升高 ,全N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碳循环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介绍其研究发展过程、主体内容和方向的同时,对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概述,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及模型的发展动态,并对今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5.
为制备外源病毒检验用抗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特异性血清,对300只3~4周龄的SPF鸡进行了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最后一次免疫后21 d采血并分离血清,血清经混合、分装、冷冻真空干燥后,对其进行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剩余水分测定、中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抗NDV特异性血清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和剩余水分测定均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血清中和效价为1∶2 089,与NDVLa Sota株毒种中和指数为108.2,与其它禽类病毒的中和指数均不大于10,通过AGP、ELISA、HI等试验确定血清中不含其他禽源外源病毒抗体。该研究为鸡新城疫活疫苗或毒种的外源病毒检验提供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中和用血清。  相似文献   
46.
以甘农5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5’)为材料,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了茎秆中木质素的发生、分布与沉积规律。结果表明,苜蓿茎秆中木质素的分布与生长部位密切相关,在茎秆顶端初生维管组织中仅木质部有木质素分布,随节间下移,木质素开始在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中大量沉积;茎秆中存在G、S两种木质素,S木质素的发生迟于G木质素;在维管束之间,两种木质素均以"厚角组织处维管束→厚角组织间维管束"的模式沉积,但在维管束内,木质素沉积表现出异质性,G木质素沉积模式为"初生木质部导管→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S木质素沉积模式为"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髓薄壁细胞"。分析认为,紫花苜蓿茎秆中木质素特殊的沉积模式可能是其对北温带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47.
为制备外源病毒检验用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特异性血清,对300只3~4周龄的SPF鸡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最后一次免疫21 d后,采血并分离血清;对血清经混合、分装、冷冻、真空干燥后,进行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剩余水分测定、中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抗IBV特异性血清的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和剩余水分测定结果均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血清中和效价为1:800,与IBV H120种毒株的中和指数为106.3,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B87株、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痘病毒、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的中和指数均不大于10;通过AGP、ELISA、HI等试验,确定该血清中不含其他禽源外源病毒抗体。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或毒种的外源病毒检验提供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中和用血清。  相似文献   
48.
本试验旨在建立猪肝、牛肉、羊肉中5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用80%的乙腈提取,经过PRiME HLB固相萃取柱一步净化,氮吹浓缩,最后用10%甲醇复溶。以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10 mmol/L乙酸铵甲醇溶液(pH=5)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5种β-受体激动剂浓度在0.5~50.0 ng/m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在0.999 63~0.999 96。5种β-受体激动剂浓度为0.5、1.0、5.0μg/kg时,在猪肝中回收率为93.7%~106.1%,牛肉中回收率为95.2%~104.0%,羊肉中回收率为95.1%~106.0%。通过试验得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复性。按照特征离子色谱峰信噪比(S/N)=3得出,5种β-受体激动剂检出限为0.01~0.04μg/kg,定量限为0.02~0.15μg/kg。本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适合大批量畜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详细介绍宁夏海原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所采取的管护保障措施,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华北落叶松针叶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碳(C)、氮(N)和磷(P)在林木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三者的含量变化和元素比值控制着林木的营养和生长状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秦岭山区同一树种不同林龄叶片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为林木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林木生长季的不同月份(2012年5月到10月每月中旬),对秦岭5年生(5a)、10年生(10 a)、20年生(20 a)3种林龄的华北落叶松针叶进行定期采集,并测定不同月份各林龄针叶的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值,对不同林龄不同生长季华北落叶松针叶的C、N、P及C∶N、C∶P、N∶P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C∶N与氮含量、C∶P与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种林龄针叶的碳含量从生长初期(5 6月)到生长旺盛期(7 8月)逐渐增加,生长末期(8 9月)逐渐降低,但到落叶期(10月)又小幅回升。2)3种林龄华北落叶松针叶的氮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5 10月)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林龄针叶氮含量升高和降低的时间存在差异,5 a和20 a林龄的针叶N含量从6月到生长旺盛期(7月、8月)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而10 a林龄针叶的氮含量6 7月份先逐渐降低,7 9月份急剧升高,落叶前期到落叶(9 10月)这段时间3种林龄针叶的N含量均急剧下降为最低值。3)3种林龄针叶磷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终维持稳定。4)5 a、10 a和20 a林龄的华北落叶松在生长季节内针叶的C∶N变化范围分别为21.83 56.42、18.4358.49和22.54 87.83,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37.74%、42.05%和68.42%,随着树龄的增长其变异系数逐渐增大。5)5 a、10 a、20 a林龄的华北落叶松在生长季节内针叶C∶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9.17 402.85、180.54 395.01和213.02 398.75,变异系数依次为31.35%、31.43%和22.88%。6)针叶的N∶P,5 a、10 a、20 a在生长季节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77 15.42、6.38 20.13和4.44 14.45,变异系数分别为39.65%、50.86%和33.03%。7)各林龄针叶的C、N、P平均含量以及各比值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3种林龄的华北落叶松针叶的C∶N、C∶P均与相应的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N、P含量的变化以对数方程的形式减小。同时发现,氮是秦岭地区幼、中林龄华北落叶松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土壤中的氮养分不足会制约林木的生长,因此对本研究区的土壤应及时补充氮肥以满足华北落叶松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