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8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采用生化反应、溶血试验、致病力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的新疆5株绵羊致病株李氏杆菌90SB1、90SB2、90SB5、90SS1和125SL进行了种的鉴别测定,并用RAPD技术对这5株李氏杆菌及标准株李氏杆菌进行了初步分型。结果表明,5株绵羊致病株(野毒株)在生化反应、培养特性、溶血性、致病性及溶血素基因特异性等方面表现高度的一致性,属于同一种LM。RAPD实验表明这5株LM指纹图谱相同,属于同一个型。而且其致病性LM与标准LM对照株(从食品中分离到)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属于不同型。  相似文献   
12.
旨在初步了解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获得扩展莫尼茨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部分片段,应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进化分析。同时以beta-Tubul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头节、幼节、成节、孕节中的表达差异,最终克隆获得749bp的serpin基因片段。进化分析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serpin基因与多方棘球蚴serpin基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标准曲线分析显示,serpin和beta-Tubulin基因的Ct值与阳性质粒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试验结果显示,serpin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丰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孕节、头节、成节、幼节。由此初步推测,此基因可能在扩展莫尼茨绦虫虫卵发育为六钩蚴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被花卉一般指植株低矮、覆盖地面速度快、花期长、管理粗放的花卉,包括一二年生,多年生宿草草木花卉,矮生花灌木及营养繁殖容易的藤本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隆和表达编码扩展莫尼茨绦虫无精症缺失(DAZ)基因,试验根据GenBank中扩展莫尼茨绦虫DAZ基因cDNA序列(登录号为GH291478)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扩展莫尼茨绦虫组织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DAZ基因,并克隆到pMD19-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构建重组质粒pET28a-DAZ,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以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通过螯合琼脂糖凝胶FF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表明:重组DAZ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14 ku。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5567的lmoF23650037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试验利用PCR方法对lmoF23650037基因进行扩增,连接pMD19-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株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lmoF23650037基因序列长为548 bp,克隆得到lmoF23650037基因的阳性转化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moF23650037蛋白属于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比例较大,分别是46.31%和32.89%;序列比对结果表明,LM5567株lmoF23650037基因核苷酸序列与02-6680株(4b,奶酪,加拿大)、10-0811株(1/2b,螃蟹,加拿大)、10-0809株(4b,粪便,加拿大)、81-0558株(4b,脑脊髓液、加拿大)、02-1103株、02-1792(4b,奶酪,加拿大)、81-0861株(4b,卷心菜,加拿大)相似性均为100%;LM5567 lmoF2365003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均为93.3%。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oF23650037基因,为进一步探究lmoF23650037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生物膜引导材料和葡萄糖浓度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发现培养时间为36h,培养温度为37℃,生物膜引导材料为乳胶时生物膜内活菌数最多。在不影响细菌活力的条件下,糖浓度越高,生物膜内活菌数越多;刚果红-阿利新兰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膜染色后,用高倍镜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现8h时出现少量的细菌黏附;24h时开始形成一些微菌落;36h时开始大量黏附形成明显的微菌落;72h时膜细胞脱落,微菌落开始减少;通过光密度测定法测定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胞外多糖的含量,证实其分泌量与生物膜内细菌增长周期时间一致。研究探讨了细菌粘附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为阻断细菌生物膜形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对单增李斯特菌临床分离株(LM90SB2)的LPXTG基序表面蛋白lmo0331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根据GenBank中lmo033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LM90SB2 lmo0331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测序后进行核苷酸序列和蛋白结构域分析;构建表达质粒pET32a-033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后,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结果显示,LM90SB2 lmo033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NTSN株、F2365株、LL195株及WSLC 1033株的同源性均为100.0%,与N2306株、02-1792株、H34株的同源性均为99.9%。LM90SB2 lmo0331基因全长1 956 bp,ORF全长为1 857 bp,共编码618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lmo0331蛋白具有NEL、LRR、IR、PulA、LPXTG结构域。SDS-PAGE结果可见约88 ku重组蛋白带,Western blotting表明该蛋白可与小鼠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0331,实现了lmo0331融合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mo0331基因的功能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勋 《花卉》2011,(1):7-7
鸳鸯茉莉(Brunfelsia Iatifolia)为茄科常绿灌木,由于花初开时为蓝紫色,尔后逐渐变成白色,因开花有先后,呈现出同一植株两种花色。且具茉莉香味,因而又有“两色茉莉”之称。它的盛花期为冬、春季,是美丽的室内盆栽花卉。  相似文献   
19.
旨在分析并预测细粒棘球绦虫锌指蛋白(Echinococcus granulosus zinc finger peotein,Eg-ZFP)结构、功能及其在细粒棘球绦虫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预测其在细粒棘球绦虫防治中潜在的作用。通过对前期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rotoscolex,PSC)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中Unigene进行筛选,克隆Eg-ZFP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Eg-ZFP在原头蚴及成虫中的表达特征,利用全量组织原位杂交(Whole 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WISH)检测该蛋白mRNA在原头蚴和成虫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Eg-ZFP基因的CDS序列长852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852bp),编码283个氨基酸,预测表明Eg-ZFP分子质量大小及等电点为31.6ku和8.89;qPCR检测发现,Eg-ZFP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均有表达,且在成虫阶段表达量高;全量组织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Eg-ZFP mRNA在原头蚴及成虫中分布广泛,且在成虫的生殖系统中丰度较高,提示Eg-ZFP与虫体生殖发育有关。结果表明Eg-ZFP在细粒棘球绦虫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Eg-ZFP在E.granulosus防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初步探讨苦楝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本试验通过观察苦楝提取物对虫卵和幼虫活性及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活性,以期为家畜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及植物驱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试验对苦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设置5个浓度(25、12.5、6.25、3.125、1.562 mg/mL)进行虫卵孵化试验和幼虫活性试验,对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虫卵及幼虫进行计数,并观察药物作用后虫卵和幼虫的孵化状态及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孵育的虫卵和幼虫活力良好,苦楝提取物作用48 h后,虫卵呈未孵化、半孵化状态,发育至桑葚期、蝌蚪期及幼虫期死亡,并且各浓度苦楝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虫卵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浓度25 mg/mL时,对虫卵孵化的抑制率高达98.2%,在12.5 mg/mL时,苦楝子醇提物对虫卵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苦楝皮醇提取物(P<0.01)。苦楝子提取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差,在50 mg/mL时对幼虫有较高致死率(82.6%)。苦楝皮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幼虫的致死效果尤为突出,幼虫死亡率为97.0%,死亡的幼虫呈"直线型"或"弓型"。经方差分析,在12.5~50 mg/mL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苦楝水提取物之间的致死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同浓度苦楝醇提取物对幼虫的致死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苦楝提取物对体外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 mg/mL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50 mg/mL苦楝皮水提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