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以马占相思栲胶、苯酚、甲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共缩聚反应来制备单宁酚醛(TPF)树脂胶黏剂并对其胶合强度进行检测和分析,利用均匀设计建立指标值与相关因素的方程模型,进一步优化实验配方。结果表明,当苯酚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2.5,苯酚与栲胶质量比为37:100,质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栲胶质量比为74:100时,合成的TPF共缩聚树脂胶黏剂性能较稳定;压制的三层胶合板强度达1.37MPa,达到国家标准(GB/T 14732—2006)Ⅰ类胶合板的要求。  相似文献   
22.
利用ELISA方法测定近等基因系玉米(Zeamays)对生、互生玉米的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期内源细胞分裂素ZRs(zeatin riboside group)、DHZRs(dehydro zeatin riboside group)、iPAs(isopentenyladenosine group)以及内源生长素IAA(indole acetic acid)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叶序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幼胚、成熟花粉和成熟叶片的内源ZRs、DHZRs、iPAs和IAA均无显著差异;不同生育期对生叶序玉米幼苗顶端分生组织和成熟苗顶端雄幼穗ZRs、DHZRs和iPAs含量显著高于同期近等基因系的互生玉米,IAA含量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对生叶序玉米幼苗顶端分生组织、成熟苗顶端雄幼穗CTK/IAA(CTK表示ZRs、DHZRs和iPAs含量相加)比值显著高于同期近等基因系互生叶序玉米,但在不同生育期幼胚、叶片及花粉内均无显著差异。对生叶序的形成与生长点组织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究7种不同氨基酸对大白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选择影响较明显的氨基酸与硝态氮进行适宜配比,以期为提高白菜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于2017年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工气候实验室内进行,供试品种为‘浙白6号’(Brassica pekinensis L.),培育方法为局部无菌水培。试验Ⅰ:在含有1 mmol/L (NH4)2SO4和1 mmol/L NaNO3的营养液中分别添加7种氨基酸,浓度为0.2 mmol/L,7日龄白菜在该溶液中培养26天后,取样测定白菜生物量及品质。试验Ⅱ:通过试验Ⅰ结果选择对白菜生长和品质影响较明显的赖氨酸,在硝酸钠浓度为0.5、1和3 mmol/L (分别表示为A1、A2、A3处理) 的营养液中,分别加入赖氨酸0.2、0.5和1 mmol/L (分别表示为B1、B2、B3处理),白菜培养21天后,取样测定白菜生物量及品质。  【结果】  赖氨酸处理白菜生物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最高,且与部分处理差异显著。丝氨酸处理白菜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均最高,且与部分处理差异显著。7种氨基酸对根系鲜重、根冠比、维生素C (VC) 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赖氨酸与硝态氮不同配比试验表明,相同浓度硝态氮处理时,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升高,地上部和根系鲜重 (除A2处理外) 均降低,部分处理间差异显著;A1B1、A3B1和A3B2处理的白菜鲜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赖氨酸与硝态氮不同配比对白菜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VC含量和叶片硝酸盐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结论】  赖氨酸对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较显著,且赖氨酸会抑制白菜生长。硝态氮浓度较低时,白菜吸收的赖氨酸可能起到补充氮素营养或调解代谢的作用,以维持白菜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4.
25.
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单核体荧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31℃、酶浓度1.0%、菌龄5d、酶解时间4h,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27℃、酶解时间4h、酶浓度1.5%、菌龄11d。稳渗剂种类对黑木耳原生质体再生率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5mol/L蔗糖为稳渗剂,各黑木耳菌株的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HW2号菌株原生质体经核染色其单核化比率最高;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核相,单、双核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26.
本文将亚麻种子水溶性和酯溶性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公布如下:亚麻( Linu m usitatissim u m V)( 包括胡麻) 种子的色素主要存在于亚麻种子的种皮色素层内。亚麻种子的酯溶性色素,只溶于酸化乙醇, Na H C O3 ,50 % 乙酸中。呈酱红色,色素结晶呈多棱状,熔点为163 ℃,最大吸收光谱为( U V)370nm ,并为左旋型,折光率为0 .03 ,酸碱稳定。亚麻种子的水溶性色素,只溶于水, Na O H、 Na H C O3 、 K O H、 H4 N O H,溶液呈酱红色( 碱中呈橙红色) ,晶体为雪花状无色晶体,熔点为237 ℃,最大吸收光谱( U V) 为350nm ,左旋,折光率为0 .04 ,碱性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情况,筛选适合在皖北地区推广使用的抗穗发芽品种。小麦成熟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后,在大田条件下对 92 份小麦品种的穗发芽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差异极大,丰星麦 8 号、宿 7034、徽研 66、皖垦麦 1702、柳紫黑麦 1 号、瑞麦 618、烟农 1212、万丰 269、新世纪 999 共 9 个品种的整穗发芽率为 0,可作为抗穗发芽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8.
外源生长素对玉米叶序分化类型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生玉米自交系H4D、8701D自交授粉12d的幼胚为材料,分别在含不同浓度外源生长素(NAA)的脱分化培养基上诱导,筛选II型愈伤组织,分别转入不同浓度NAA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出芽。芽点出现开始,在解剖镜下剥取顶端分生组织,电镜扫描观察叶原基形态,并用ELISA反应测定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素6-BA、ZRs、DHZRs、iPAs和生长素IAA、NAA含量。结果表明:外源生长素NAA可调控对生基因型玉米幼苗叶原基转换为互生叶原基类型,NAA浓度越高、处理越早,出现互生叶原基的频率越高。ELISA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叶序类型组培苗生长点生长素含量的增加是外源生长素的吸收累积造成的,内源细胞分裂素及内源生长素的含量并未明显改变;相同叶序类型的叶原基其生长点CTK/AUX比值相同;降低CTK/AUX值可导致叶原基分化类型从对生向互生转换;解除外源激素诱导作用,组培苗生长点CTK/AUX值的恢复可导致叶原基分化类型返回起始叶原基类型;玉米组培苗CTK/AUX值调控叶序类型转换的阈值与玉米不同叶序类型实生苗生长点内源CTK/AUX值的阈值相同,进一步证实了生长点CTK/AUX值是控制玉米叶原基分化类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9.
以59个食用向日葵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种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县隆盛合镇的盐碱地中,该试验地属于典型的河套灌区盐碱地。通过生育期的记载,田间农艺性状的测定,单位面积产量的测定以及收获籽粒品质性状的测定,采用SPASS19.0分析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59个食用向日葵品种进行抗盐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食用向日葵品种的抗盐碱能力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59个食用向日葵的耐盐性分为3类,耐盐碱性强的品种(系)占30.5%,耐盐碱中等的品种(系)占42.4%,抗盐碱性弱的品种(系)占27.1%;因子分析表明:14CF56和14CF57抗盐碱能力最强,14CF44、14CF51抗盐碱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30.
为探索雄性不育小麦小花颖壳开闭人工调控的有效途径,将离体穗或连体穗用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或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溶液浸穗,研究了MeJA与SA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Triticum aestivum L.)颖花开闭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0.5、1.0、2.0、4.0 mmol/L MeJA均可显著诱导BS366离体穗开颖,并且诱导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1.0、2.0、4.0 mmol/L MeJA诱导的开颖率无显著差异,三者在处理后12 h内可诱导大部分的小花开颖,并且对低结实率的诱导效应更明显.适播(自交结实率为0%)的BS366对MeJA响应速度起初略快于晚播(自交结实率为7%),之后适播的BS366开颖率的增长呈先慢后快的变化,晚播的BS366则呈先快后慢的变化.4.0 mmol/L MeJA亦可显著诱导田间连体穗开颖,MeJA处理后第1 d和第5 d人工授粉的结实率达80.4%和91.3%,表明MeJA处理对雌蕊无副作用.5.0和10.0 mmol/L的SA对MeJA诱导离体麦穗开颖的效应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2.0 mmol/L的SA没有抑制效应;各浓度的SA均能显著促进经MeJA诱导开颖的小花闭颖,5.0和10.0 mmol/L SA的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