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通过病毒分离培养技术,从牦牛血清中分离获得一株致细胞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命名为GSTZ毒株。经电镜观察,GSTZ毒株的直径在50~60 nm。按Karber法测算,该病毒滴度为5.0×106.5 mL-1[以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50)计]。利用反转录PCR(RT-PCR)测定GSTZ毒株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1 691 nt,将其与参考毒株ORF在核酸序列和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GSTZ毒株在遗传学特性上属于基因1型家族成员。在GSTZ毒株的完整ORF中,A+U的出现频率要高于G+C,而且,病毒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模式体现出对U/A结尾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嗜性高的遗传学特征。GSTZ毒株明显降低了使用含有CpG二联核苷酸的同义密码子的频率。这有助于降低病毒对宿主细胞免疫系统的刺激强度,从而促进病毒的复制增殖。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BVDV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并为BVDV不同基因型的抗原关系分析与BVDV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贵州湄潭茶区土壤-茶叶系统中微量元素的迁移与特征规律,采集湄潭县洗马镇、鱼泉镇等12个村镇的茶叶与土壤,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茶叶、土壤中11种微量元素(Ce、Co、Fe、La、Mg、Mn、Na、Ni、Pr、Se、Zn)的含量。结果表明:上述地区土壤Ni、Zn等重金属的平均含量低于国家限定标准,所测重金属中单项污染指数(Pi)≤1,地累计指数(Igeo)≤0,表明这些地区土壤均未受到污染,且湄潭茶区达到富硒土壤要求;但Co、Pr、Ni的污染指数接近污染值界限,建议茶区减少含有Co、Pr、Ni 3种元素的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以便解决未来元素污染的隐患,保持土壤清洁状态;对照国家标准,湄潭茶叶重金属含量未超标,且湄潭部分茶区符合富硒茶叶要求;茶叶-土壤-pH值系统中,茶叶与土壤上下层大部分元素含量有正或负相关关系,上下层土壤pH值与其部分元素含量也有正或负相关关系,茶树中Mn元素富集能力较强,Mn元素的吸收与Mg、Na、Ni、Pr、Co、Se元素的吸收具有一定拮抗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典则判别分析探讨湄潭茶区土壤上下层以及茶叶特征规律,发现主成分分析和典则判别分析均可将12个茶区的茶叶、土壤各自区分,其不仅实现了不同茶区土壤的区分,而且相同茶区土壤上下层也得到区分,且典则判别分析结果图中数据点的聚集性更好,以上结果证实,湄潭茶区不同地域茶叶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存在差异性,特征规律明显。系统地对湄潭茶区土壤-茶叶体系中微量元素的特征规律进行探究,可为贵州省湄潭茶区土壤-茶叶体系中微量元素富集、迁移规律,以及产地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兰州大尾羊是中国濒临灭绝的物种,通过体细胞培养和长期保存,在细胞水平上保存珍贵的种质资源。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并培养原代肾细胞和睾丸细胞,并通过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法纯化成纤维细胞并用液氮保存,细胞复苏后进行活力、形态、生长特性、微生物污染和染色体等检查,保存兰州大尾羊26个个体的肾细胞和9个个体睾丸细胞,保存细胞生长良好,均呈成纤维型,平均复苏活力为98.6%和95.2%,生长曲线均呈“S”型,最大增殖密度分别为3.15×105 mL-1 和2.92×105 mL-1,倍增时间分别为29.3 h和30.8 h,细菌、真菌、病毒和支原体检查均为阴性,染色体为2n=54,二倍体占88%和90%,说明成功分离培养并保存兰州大尾羊肾和睾丸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感染新生小牛的遗传演化规律。以实验室保存的来自山东、内蒙古和宁夏的新生荷斯坦小牛血清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对小牛血清进行BVDV RNA检测,并将检测为阳性的血清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经分离鉴定获得3株BVDV野生株,分别命名为21NM-44、21NX-53和21SD-16。根据3株病毒对MDBK细胞的致细胞病变能力,判定21NM-44为非致细胞病变型毒株,21NX-53和21SD-16为致细胞病变型毒株。利用特异性PCR引物,克隆鉴定得到3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依据全基因组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结果表明,3株来自不同地区的BVDV野生分离株与BVDV GXNN1毒株(BVDV-1c)具有高度的遗传演化关系,而BVDV-1c作为优势流行株存在于我国新生荷斯坦小牛。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BVDV在我国的演化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