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3篇
  52篇
综合类   259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草地学报》2014,22(2):229-233
草原保护事关我国生态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是构筑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是加强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前提,是确保我国畜牧业产业安全的保证,是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一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国家战略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草原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划定生态红线的基本思路,给出了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2.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地表类型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人工降雨来研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典型地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在:降低坡度主要推迟产流开始时间,而植被能够推迟整个径流过程;增加植被覆盖度和降低坡度能够明显降低产流量,延缓产流时间、降低径流速率;不同地表类型的地表径流速度与径流稳定前降雨历时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在以0.64 mm/min左右的降水强度持续80 min后,斜坡径流小区不同地表类型径流系数大小顺序为:斜坡裸地>没有枯枝落叶的斜坡灌木>斜坡草地>有枯枝落叶的斜坡灌木.与裸地相比,后面3种地表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3.7%(8.3 mm),49.2%(12.1 mm)和75.2%(18.5 mm).(2)不同植被、枯枝落叶在降低地表产流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深层土壤中的人渗量.斜坡裸地下渗到20 cm以下的水量仅为降雨的6.0%,明显小于有植被条件下的23.3%~32.5%.灌木下的枯枝落叶能够增加土壤入渗量20%左右,土层20 cm以下入渗量增加8%.  相似文献   
83.
石凤英  马林  运体 《水禽世界》2009,(11):20-21
鸡群转出或淘汰后,鸡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需要加强对空舍期间管理,以减少、杀灭舍内潜在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隔断上下批次间病原微生物传播,为转入鸡群及周边鸡群提供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84.
生物技术推动首都籽种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劳动生产效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到20世纪末,科技发展更为迅猛,其中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被认为有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生物技术的  相似文献   
85.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6.
将SolidWorks管道设计功能应用于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中,探讨了自定义零件的创建方法以及管道零件库的建立方法,并基于上述方法,介绍了如何按自底向上的顺序完成污水处理设备三维管路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87.
欧盟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欧盟齐分管理法规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过程进行分析,并列举了主要成员国为实现欧盟养分管理目标,从农牧结合和控制养分投入角度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对中国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及其运行机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梨园放牧养鹅控制杂草效果。[方法]在梨园开展杂草种类与特性、鹅喜欢取食的杂草种类、鹅最佳饲养密度的调查和研究。[结果]供试梨园杂草种类共有29种,分属于17科27属。蛇莓为匍匐类杂草的优势种群,钻叶紫菀、凹头苋为高杆杂草的优势种群。鹅最喜食的种类与高杆杂草的优势种群相吻合,具有明显控制效果;最不喜食的杂草种类为蛇莓,恰好梨园地被植物得以保护。夏季每667 m2成年梨园饲养10只鹅,可以达到取食量与杂草生长量的相对生态平衡。[结论]该研究为自然生草梨园放牧养鹅控制杂草有机栽培模式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9.
栾城城郊型农牧系统养分流动与环境排放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模式及农牧系统结合程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对农牧体系养分流动以及环境排放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论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为例,分析其1985-2014年农牧系统生产结构、养分流动和损失时空变化特征,确定农牧系统养分损失的关键节点和影响因素,为栾城区以及其他县级行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模型:nutrient flow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并结合实地调研,定量栾城区氮磷养分流动特征和影响因素。NUFER模型综合考虑了作物生产系统、畜禽生产系统、食品加工系统和家庭消费系统的氮磷养分流动、利用率和环境损失。实地调研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研方式收集信息,调研内容包括农田养分输入输出、生产管理和养殖户农场养分输入输出、生产管理及粪尿管理等。【结果】2014年种植业蔬菜水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25%,每公顷耕地氮和磷(折纯,下同)投入量分别为763和335 kg,单位面积氮和磷盈余量分别为132和237 kg·hm-2;畜牧业养殖密度达到18 LU/hm2,饲料进口率达到75%,畜牧业源外源氮磷投入分别占农牧体系外源氮磷投入量的57%和39%,畜牧业源氮磷主产品输出占农牧体系氮磷主产品输出的60%和33%,是典型的高环境负荷的城郊型农牧生产体系。1985-2014年,畜牧业畜禽粪尿氮素还田率由59%降至35%。种植业氮利用率从45%降至43%,磷利用率从32%降至23%;畜牧业氮利用率从14%增至30%,磷利用率从4.4%增至10%;农牧系统氮利用率从41%降至36%,磷利用率从27%降至16%。2014年生产1 kg作物产品氮的平均氮损失为0.66 kg,生产1 kg作物产品磷的平均磷损失为0.11 kg;生产1 kg畜禽产品氮的平均氮损失为1.4 kg,生产1 kg畜禽产品磷的平均磷损失为1.8 kg;生产1 kg农牧系统产品氮的平均氮损失为1.5 kg·kg-1,磷损失为0.75 kg·kg-1磷产品。农牧体系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农牧体系磷损失的主要途径是粪尿直接水体排放。【结论】受城镇化驱动和农牧系统生产结构改变的影响,经过近30年发展,栾城区成为高投入、高产出、低氮磷利用率、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高环境负荷的城郊型农牧生产体系。当前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偏低、损失偏高主要源自过高的畜禽养殖密度、农牧分离以及农牧体系养分管理措施的不合理。因此,确定栾城区合理的畜禽养殖承载量,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粪尿全链条管理等农牧结合措施将对农牧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