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3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41.
江河源区2龄和3龄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星星草)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2003和2004年牧草生长期,2003年9月5日和9月20日0-10cm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牦牛放牧率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其它时间和2004年不同时间0-10cm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牦牛放牧率之间均呈二次回归关系;2003年8月5日和8月20日以及2004年不同时间10-20cm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牦牛放牧率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2003年其它不同时间10-20cm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牦牛放牧率之间均呈线性回归关系;牧草生长季节2003年10-20cm、2004年20—30cm土壤层地下平均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两个放牧季其它土壤层地下平均生物量与放牧率均呈二次回归关系。随着放牧率的增加,2003年牧草生长季节0-10cm地下平均生物量占0—30eIn的百分比增加,而10-20cm所占的百分比减小,20-30cm在极轻放牧组最高,重度放牧组最低,2004年0-10cm在轻度放牧组最高,对照最低,而10-20cm在中度放牧组最高,轻度放牧组最低,20~30cm随放牧率的增加而减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比值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光合产物分配给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降低。但对照和极轻放牧组之间、轻度和中度放牧组之间降低的幅度小,重度放牧组较其它放牧组降低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242.
江河源头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途径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河源头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地188.67万hm^2,其中“黑土型”退化草地约为213.03万hm^2,此类草地鲜草产量400.5hm^2,植被平均盖度为45.42%。恢复草地生态环境的途径是:改变认识观念;建立人工草地;利用多年生人工草地进行幼畜放牧育肥;通过退化草地施肥、毒杂草防除等措施恢复天然植被。  相似文献   
243.
“黑土型”退化草地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青藏高原退化草地面积约为4251万hm^2,占全区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其中“黑土型”退化草地面积估计为703.19万hm^2,占全区退化草地面积的16.54%,其中,轻度退化草地可食牧草量与毒草量的比值为1.73:1,中度为2.46:1,重度为0.98:1,极度为0.33:1。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其地下活根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亦明显下降,退化草地土壤趋于碱  相似文献   
244.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于2019年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阳坡和阴坡种植5种披碱草属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阳坡和阴坡不同披碱草属牧草的适应性、生产性能进行研究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5种披碱草属牧草均能安全越冬并完成生育期收获种子;同一坡向不同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阴坡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地上生物量最多,分别高达908.88 g·m-2和979.03 g·m-2;不同坡向同一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较阴坡增加了362.39 g·m-2;阳坡‘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Tongde’)的种子产量较阴坡增加104.07 g·m-2。将牧草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种子产量、千粒重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和麦宾草,阴坡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同德’老芒麦长势较好,综合价值较高,适宜...  相似文献   
245.
对青海湖北岸3种不同类型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草地质量指数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地种草2a后播入种(青牧一号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在群落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群落植物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产量显著增加(P0.05);各退耕还草地与对照(CK)样地比群落相似性低,草地质量指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46.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7.
为研究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和根系特征对刈割强度的响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长势均匀的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划分为12个小区,设置4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进行任何处理)、轻度刈割(LC,留茬10 cm)、中度刈割(MC,留茬5 cm)、重度刈割(HC,留茬2 cm),每种处理3次重复,于2019年6月底和7月底各刈割1次,并分别于刈割30 d后测定各处理青海草地早熟禾的株高、生长速度、分蘖数、地上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系特征(表面积、体积、直径)和地下芽数量。结果表明:6月底和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株高的大小顺序均为CK>LC>MC>HC。6月底刈割后,各处理生长速度的大小顺序为CK>LC>MC>HC;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生长速度的大小顺序为LC>CK>MC>HC。6月底刈割后,各处理分蘖数大小顺序为LC>CK>MC>HC;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分蘖数大小顺序为CK>LC>MC>HC。6月底和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地上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LC>CK>MC>HC。6月底和7月...  相似文献   
248.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效应对青海草地早熟禾植株构件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设计(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研究牧草生产性能和根系变化特征,以期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的合理建植及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均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地下芽数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直径、根系长度影响极显著,两者交互对根系长度和地下芽数量影响极显著。地上生物量与根系表面积的最佳种植组合为撒播与6 478粒·m-2播种密度,地下芽数量的最佳种植组合为15 cm行距与2 782粒·m-2播种密度。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初期植株重点建植地下根系,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249.
在江河源区披碱草(Elymus na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人工草地上进行了两个放牧季(2003年6月29日~9月20日和2004年6月29日~9月20日)的牦牛放牧试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个放牧季内,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草地群落的盖度、地上现存量和优势种植物(披碱草和星星草)的株高降低,且放牧强度与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对照处理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中度放牧组最高,该结果支持“中度干扰理论”。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增加,且放牧强度与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0.
丸粒化是种子加工的一种技术,也是种子改良的一个重要途径,种子丸粒化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由于无人机技术的发展,飞播喷播技术这些年来常常用于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但是因为草种千粒重小,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高寒矿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用困难更大。种子丸粒化技术有效解决了飞播喷播中的技术难题。本文从种子丸粒化的研究概况、种子丸粒化的特点及类型、丸粒化种子及其配方研究、丸粒化的加工工艺及研究进展、丸粒化的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了种子丸粒化技术,并进一步阐述了种子丸粒化在高寒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为高寒地区乡土生态草种丸粒化技术的研发打好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