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0 毫秒
61.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和 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 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 ,有 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杂种 F1的 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 ,正交 (野大麦×披碱草 ) F1和反交 (披碱草×野大麦 ) F1的酶谱基本相同 ,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 ;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 (BC1)的酶谱基本相同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 ,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 BC1代中进一步加强 ;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 ,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62.
肥育结果表明,SF1和TF1的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土种羊、SF1和TF1间差异不显著。试验Ⅰ组中SF1和TF1分别增重7.16kg和6.9kg,比土种羊提高30.8%和26.0%,在Ⅱ组中,SF1和TF1单位增重分别节省精料1.13kg和1。18kg。进一步分析可知,低精料组的饲料转化率高于高精料组,在较低饲养水平下,TF1比SF1的肥育效果好。屠宰试验可知,SF1和TF1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比土种羊提高24.8%-47.2%,杂种羊胴体达到一级标准,脂肪含量适中且无尾脂。  相似文献   
63.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与BC1F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F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亲本野大麦生长发育节律较快,较早地开花结实,果后营养期较长,生育期74d,生长天数达206d,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披碱草生长发育节律较慢,生育期124d,生长天数193d;杂种F1的生长天数介于双亲之间,生长动态偏向亲本披碱草,分蘖能力介于双亲之间;BC1F1代生长发育节律较F1代提早,不同株系生长天数不同,生长动态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分蘖能力有较大的变异。杂种F1代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BC1F1代产草量较F1代有所降低,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BC1F1代的生产性能倾向于轮回亲本野大麦。  相似文献   
64.
目的:检测临床标本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析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地选用抗菌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ES-BLs测定。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43.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为19.4%;2种产ESBLs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等8种抗生素耐药率为54.5%~85.7%,而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出现耐药现象。结论:临床标本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应限制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菌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65.
就目前上海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现状及体制、机构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健全农业行政执法机构,整合现有执法资源,开展综合执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提高上海市农业行政执法水平,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6.
小麦与条锈病菌不亲和互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条锈菌同一小种的野生型菌系和弱毒突变菌系,分别接种同一小麦品种的方法,研究了不亲和互作的超微结构特征。在不亲和互作中,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明显受抑。吸器可以在发育早期受抑坏死,也可迟滞至吸器体形成之后坏死。吸器外质膜严重皱褶,并出现孔洞,吸器外间质加宽,沉积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侵染位点的小麦叶肉细胞表现与过敏性坏死反应相关联的一系列变化。细胞壁内侧还出现乳突状或颗粒状沉积物等防御结构或物质。  相似文献   
67.
利用感染了番茄黑环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非洲菊叶片,建立同步检测非洲菊3种病毒的多重RT-PCR和实时荧光RT-PCR,多重RT-PCR可一次性扩增出3种病毒的DNA条带,最低可检测到相当于1μg的带毒叶片;实时荧光RT-PCR可分别检测相当于1 ng、1 ng和100 Pg的带毒叶片.同时采用茎尖、叶片和花托组织培养脱毒并结合培养基添加病毒A的脱毒方法,对接种3种病毒的非洲菊进行外植体脱毒试验,获得非洲菊组培苗脱毒方法.用建立的多重RT-PCR和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脱毒效果,茎尖脱毒率分别为75.0%和66.7%,花托脱毒率分别为52.0%和54.5%.  相似文献   
68.
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焕利  杨翠云  于翠  马青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289-292,296
根据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采用IC-RT-PCR方法和质粒梯度稀释的方法,研究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检测方法和灵敏度.结果表明,从21个建兰花叶病毒的病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同的DNA条带,序列测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所测定的序列均为CyMV外壳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同源性均达到89%以上;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可检测的最低病毒含量为2.72×10-7 μg/mL.  相似文献   
69.
滩羊是我国特有的绵羊品种,其所产二毛皮质地柔软,洁白如雪,毛穗自然成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滩羊二毛弯曲性状的机理,且研究技术滞后于国外。文中针对我国滩羊二毛皮的独特性,总结采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受选择基因或位点,定位滩羊特异的与羊毛卷曲相关的基因,揭示二毛弯曲的遗传机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32种植物材料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杀虫活性评价。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供试样品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3龄幼虫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其对苹果黄蚜Aphis ciricola vander (Goot)的毒杀活性;采用叶碟法测其对三龄小菜蛾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0 mg·m L-1的仙鹤草、白及和硬毛棘豆甲醇提取物对粘虫杀虫活性较好,72 h校正死亡率均在75%以上; 10 mg·m L-1的南蛇藤、溪洞碗蕨、总状橐吾、山麻黄、驴蹄草和硬毛棘豆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杀虫活性较好,72 h校正死亡率为62. 50%~84. 62%; 10 mg·m L-1藓生马先蒿、竹灵消、驴蹄草、黄海棠、牵牛、白及、黄花倒水莲、天仙子、水杉、硬毛棘豆、垂盆草、苜蓿草和芹叶铁线莲的甲醇提取物对苹果黄蚜的杀虫活性较好,24 h校正死亡率在60. 02%~85. 73%; 10 mg·m L-1藓生马先蒿、索骨丹、车前子和芹叶铁线莲的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较好,24 h的拒食率大于60%。结论:硬毛棘豆、南蛇藤、白及、芹叶铁线莲和藓生马先蒿等植物具有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