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明确高粱田主要杂草对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喹草酮的抗性,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稷Panicum miliaceu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藜Chenbopodium alum六种主要杂草的敏感种群对喹草酮的敏感基线,同时测定全国不同生态区高粱田中这6种杂草对喹草酮的抗性水平。结果显示,喹草酮对野稷、稗、反枝苋和藜的防除效果较好,GR50介于12.76~32.72 g (a.i.)/hm2之间,GR90介于68.04~193.54 g (a.i.)/hm2之间,对马唐的防除效果略低,GR50介于44.23~56.19 g (a.i.)/hm2之间,GR90介于472.26~849.24g(a.i.)/hm2之间。采自全国不同生态区高粱田的马唐、稗、狗尾...  相似文献   
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杂草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免耕及免耕覆盖秸秆区多年生杂草种类较多,但处理间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3种免耕处理区麦家公综合优势度比显著低于旋耕区,荠菜综合优势度比则显著提高,旋耕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麦家公的综合优势度比、提高播娘蒿的综合优势度比。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通过群落相似性指数(Bray-Curtis index)及聚类分析,5种耕作方式处理区杂草群落可以分为2类,Ⅰ类包括NT、NTS6000、NTS3000,耕作方式为免耕,Ⅱ类包括RTS、RT,耕作方式为旋耕,其中,Ⅰ类的物种丰富度略大,物种多样性及群落均匀度均显著大于Ⅱ类,而群落的优势度显著小于Ⅱ类。  相似文献   
43.
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兴祥  李美  房锋  李健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0):1402-1408
为明确河南省冬小麦田间杂草组成及群落结构,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共有66种,隶属于22科,57属,其中菊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杂草种类较多,分别有13、10、9种。优势杂草有猪殃殃、荠菜、播娘蒿、野燕麦、泽漆和波斯婆婆纳共6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看麦娘、刺儿菜、打碗花、野芥菜、麦瓶草、稻槎菜、繁缕和节节麦共8种。此外还有常见杂草19种和一般性杂草33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6个区域中,豫中南平原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5种,豫中南平原区和豫西丘陵区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而豫北平原区和豫南平原区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经聚类分析,河南省6个区域小麦田杂草群落可分为4组:豫东平原区、豫西南平原区和豫中南平原区杂草群落聚为一组;其他3个区域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各有特点,均自成一组。  相似文献   
44.
吡氟酰草胺除草活性及对小麦安全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吡氟酰草胺对我国黄淮海区域小麦田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和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吡氟酰草胺在杂草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早期茎叶处理2种施药方式下对小麦田常见17种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济麦22、良星66和矮抗58三个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氟酰草胺在杂草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早期茎叶处理中杀草谱基本一致,对阔叶杂草播娘蒿、荠菜和禾本科杂草早熟禾、碱茅、菵草、蜡烛草、棒头草和看麦娘8种杂草的防除效果好,土壤处理GR_(50)在15.96~75.95 g(a.i.)/hm~2之间,GR_(90)在65.27~253.83 g(a.i.)/hm~2之间,茎叶处理GR_(50)在10.47~89.15 g(a.i.)/hm~2之间,GR_(90)在90.20~429.37 g(a.i.)/hm~2之间;对猪殃殃、麦家公、麦瓶草和大穗看麦娘4种杂草防除效果略差,GR_(90)在577.98~2 486.76 g(a.i.)/hm~2之间;对节节麦、硬草、野燕麦、多花黑麦草和雀麦5种杂草的防除效果差或无效。该药对小麦安全性好,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中,3个小麦品种在试验剂量下均生长正常,GR_(10)均大于3 200 g(a.i.)/hm~2,在小麦和播娘蒿等8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远远大于5.54。  相似文献   
45.
高兴祥  李美  房锋  李健 《草业科学》2015,32(1):48-53
在室内以滤纸为载体用离体生测方法测定了外来植物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不同部位根、茎、叶、花及全株水浸提液对夏季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飞蓬花、叶和茎水浸提液对供试受体马唐等4种杂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根和全株对受体的影响较小,100 g·L-1浓度下,小飞蓬花、叶、茎、根和全株对受体的综合抑制效应分别为87.64%、80.65%、72.19%、48.24%和64.08%。受体杂草中反枝苋敏感性最高,其次是苘麻和马唐,稗草的敏感性最低,100 g·L-1小飞蓬叶片水浸提液对马唐和反枝苋的萌发抑制率为100.00%,对苘麻则为75.00%,但对稗草的抑制率仅为16.67%。试验结果表明,对夏季杂草萌发和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小飞蓬花、叶和茎水浸提液。  相似文献   
46.
硝磺草酮与二氯吡啶酸复配应用于玉米田除草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硝磺草酮与二氯吡啶酸复配联合作用类型,对复配制剂进行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对马唐、稗草效果较好,对马齿苋、铁苋菜效果差;二氯吡啶酸对马齿苋、铁苋菜效果较好,对马唐、稗草近无效。两者复配后优势互补,作用类型均为相加作用。硝磺草酮与二氯吡啶酸两者混配剂可作为备选药剂进行田间试验,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杂草,推荐比例为0.67~2.67∶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硝磺草酮与二氯吡啶酸复配后综合两种单剂优势,对试验田杂草马唐、马齿苋、铁苋菜和苘麻均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山东省小麦田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在温室中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测定法测定了山东省各小麦主产区的37份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山东省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药性已非常普遍,所测样品中,抗性生物型有29个,占总采样数的78.38%,敏感生物型仅8个,占21.62%。抗性生物型中,中抗性生物型最多占51.72%,低抗性生物型占31.03%,高抗性生物型占17.24%。鲁西南平洼区和鲁西北平原区播娘蒿抗性水平普遍较高,鲁南山区、胶潍河谷平原区和鲁北滨海区抗性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8.
防除多花黑麦草等4种禾本科杂草的药剂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系统研究多花黑麦草、早熟禾、碱茅和棒头草等4种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药剂活性,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法研究了8种除草剂对小麦田多花黑麦草等4种禾本科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啶磺草胺对早熟禾有很好的防除效果,田间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93.06%(防效均为田间推荐剂量下,下同),对碱茅、多花黑麦草和棒头草的效果也较好,防效在82.82%~86.89%之间,另2种ALS抑制剂氟唑磺隆和甲基二磺隆对早熟禾的防效较好,在61.27%~86.71%之间,但对其他3种杂草碱茅、棒头草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效很差,防效仅在10.47%~29.43%之间。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唑啉草酯、肟草酮和炔草酯对碱茅、棒头草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效均较好,在85.41%~100.00%之间,但对早熟禾的防效均较差,在19.08%~60.69%之间;另一种ACC抑制剂精噁唑禾草灵对棒头草防效为99.60%,对碱茅和多花黑麦草防效分别为72.00%和55.00%,对早熟禾仅为16.18%;植物光合系统Ⅱ抑制剂异丙隆对早熟禾、棒头草和碱茅的防效均较好,田间推荐剂量下防效在88.15%~96.53%之间,对多花黑麦草的效果略差,为67.43%。  相似文献   
49.
于2011和2012连续2年在山东省高唐县盐碱地棉田中人为设置无草区、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以及混合杂草自然发生区,研究了不同杂草群落危害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本科杂草区以牛筋草、狗尾草、芦苇等为主,2年总密度分别为202.0和291.6茎/m2,棉花产量损失为24.3%和20.3%;阔叶类杂草区以藜、马齿苋、鳢肠等为主,2年总密度分别为230.5和122.2茎/m2,产量损失为27.1%和60.2%;混合杂草区2011年以藜、牛筋草、稗草为主,2012年以藜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马齿苋、牛筋草等,总密度分别为277.0和201.0茎/m2,产量损失为37.5%和68.4%。综合2年试验结果,在盐碱地环境中,阔叶杂草对棉花的单茎损失率大于禾本科杂草;杂草危害造成棉花的产量损失表现在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构成因素,其中对棉花成铃数的影响最大,杂草混合生长区成铃数2年比无草区分别减少34.0%和72.0%,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生长区可减少10.8%~53.6%;另外,杂草危害可使棉花株高降低0.4%~18.7%,棉花果枝数降低11.9%~18.0%,棉花单铃重减少6.3%~18.2%;棉花的保苗率减低0~3.6%。杂草对棉花产量影响程度大小与田间杂草种类、密度、生长量以及棉花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对盐碱地杂草群落组成以及杂草与棉花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0.
异噁唑草酮防除玉米田杂草及玉米安全性效果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兴祥  孙作文  李美  房锋  李健 《玉米科学》2016,24(5):157-16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效果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异噁唑草酮在室内及田间对玉米田杂草活性及玉米安全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异噁唑草酮土壤处理对马唐、稗草、马齿苋和苘麻均有很好的效果且对玉米安全,其中对阔叶杂草马齿苋和苘麻的效果好于禾本科杂草马唐、稗草,对苘麻和马齿苋的GR_(90)值在2.69~6.39 ga.i./hm~2,对马唐和稗草的GR_(90)值在29.32~29.69 ga.i./hm~2。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异噁唑草酮对玉米田杂草马唐、稗草、牛筋草、反枝苋、狗尾草均有很好的效果且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