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为给苹果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指导,以2个野生型苹果(小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小金海棠香气成分总含量高于新疆野苹果;小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分别检测出90和97种香气成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88种,2-己烯醛在二者中含量均最高;小金海棠主要香气物质为醛类和酯类,新疆野苹果则为酯类、醛类以及醇类。2个野生型苹果共有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和特有香气成分的存在可能是造成两者香味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试验选取200头年龄、泌乳月、胎次以及产奶量相近的奶牛随机分为两组(100头/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相同日粮基础上添加80g/(头·d)的奶源宝,分早晚两次混入精料饲喂,试验期35d。结果发现,奶牛的采食量和采食速度较试验前明显提高,试验前奶牛粪便中明显的过料现象在试验7d后基本消失;试验组奶牛平均产奶量比对照多1.3kg/(头·d),乳中体细胞数较试验前下降了27.4万个/m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奶源宝可明显改善泌乳期奶牛对日粮的消化和吸收率,提高生产性能,并显著降低体细胞数。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2010—2015年云南养猪业6年生产情况、 养殖规模及养殖主体情况、 猪用饲粮来源等方面的数据,阐述分析了云南省养猪业具有体量大、 山地分散性、 养殖饲粮本土自给化、 养殖周期较长、 出栏体重较大、 猪粪尿废弃物就地还田等生态特征.指出云南山地养猪业为我国生态养猪业的重要组成,可为我国健康、 优质、 环保养殖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5.
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骨干系4134(A群)和1018(B群)为测验种,与53份循环选系材料进行测交,评价其配合力和育种潜势。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8份优良材料,其中,A群3个(S1821、S1814、S1813),B群5个(S1861、S1870、S1828、S1838、S1841)。初步筛选出两个高产、稳产新组合,S1821/1018和S1814/1018在两点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先玉696分别增产10.59%和7.93%。11个组合仅在公主岭表现较好,其中,3个组合(S1833/1018、S1838/1018、S1850/1018)比对照先玉335增产。  相似文献   
36.
指出了土壤动物在矿区废弃地的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动物与土壤质量息息相关,成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综述了土壤动物活动对矿区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对矿区废弃地环境的响应和指示作用等的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7.
为验证伊维菌素浇泼剂对牛消化道线虫的临床驱虫效果,筛选高效方便的剂型,本试验将自然感染消化道线虫的80头病牛随机分成5组:高、中、低剂量组、伊维菌素注射组(药物对照组)和不给药组(空白对照组),各组牛按如下方法给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每100 kg体重15、10、5 m L背部浇泼给药,药物对照组每100 kg体重2 m L颈部皮下注射给药。结果:伊维菌素浇泼剂对牛消化道线虫的驱虫效果以高、中剂量为佳,高、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极显著,与药物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伊维菌素浇泼剂安全高效、简便易行,适合在生产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8.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几种白刺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4种白刺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Alatalo均匀度指数Ea、Whittaker指数βw、相异性系数CD、群落共有度Jaccard指数CP、Bray-Curtis指数CN等指标研究了该地区4种白刺群落分层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这些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测度指标有效表征了干旱沙漠区同属不同植物群落内部在物种组成方面的差异、生境差异、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四种白刺群落的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明显大于灌木层;唐古特白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小,泡泡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最大,而且其群落均匀度也最大。唐古特白刺植物群落的Whittaker指数βw要比其它三种白刺群落要大,若仅考虑群落间共有物种数目多少,大白刺与泡泡刺在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间的相异性系数CD都最小,共有度Jaccard指数CP都最大;而西伯利亚白刺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与其余三种白刺的相异性系数CD都较大,Jaccard指数CP都较小。而数量数据指标Bray-Curtis指数CN变化与上述有所不同。采用植物盖度和相对盖度进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比分析,能够合理地说明不同白刺植物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39.
肉种鸡MDV和REV人工共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抗原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深入了解MDV与REV人工共感染肉种鸡后疾病的发生、发展状况,为二者临床复杂的混合感染提供确实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明确的诊断时间。【方法】MDV和REV强毒株人工共感染1日龄肉种鸡,定期剖检,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肿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肝、胰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心肌在感染后1周出现以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2~9周时,大部分实质器官出现以幼稚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为主的渐进性增生灶,部分增生灶中可见原始网状细胞和马立克氏病细胞;10周后免疫器官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免疫组化显示,肝、脾、法氏囊、胸腺等在2周时呈双抗原阳性;电镜下,肝脏肿瘤组织中可见多形态淋巴细胞,核分裂相和细胞凋亡同时存在,同一细胞中可见MDV和REV两种病毒粒子。【结论】MDV与REV共感染对病程起协同和促进作用,发病早,病变明显;免疫酶及荧光方法可用于共感染的早期诊断(2周以前);而后期(4周以后)可通过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两种病毒粒子、马立克氏病细胞、原始网状细胞、多形态和幼稚淋巴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0.
本文旨在研究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的分布范围及特征。利用Arc GIS 10.1地理信息系统下的空间分析工具将云南省石漠化分布图与云南省草地植被类型图,通过空间关联操作得到云南省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图。分别用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图与云南数字高程影像(DEM)、行政区划图进行空间关联分析,获取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并基于此特征分析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