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验旨在探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MAPK10、MEF2C基因结构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香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贵州香猪的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技术对233头香猪2个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位点(MAPK10-I8-sv273和MEF2C-I1-sv71)进行群体基因变异研究,利用Origin软件绘制香猪的生长曲线,利用在线软件计算出多态信息含量(PIC)、杂合度(He)、纯合度(Ho)及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并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基因分型结果与香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2个结构变异位点在香猪群体中存在多态性,均有3种基因型:DD、ID和II,2种等位基因:D和I。其中,MAPK10-I8-sv273的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I等位基因,DD基因型频率最高(0.65),且DD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体高和生长速度均大于II基因型个体,表明该位点D等位基因具有提高香猪生长性能的遗传效应;MEF2C-I1-sv71的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等位基因,II基因型频率最高(0.51),II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胸围、总体生长速度均大于DD基因型个体,表明该位点的I等位基因可提高香猪的生长性能。综上,结构变异MAPK10-I8-sv273和MEF2C-I1-sv71与香猪的生长发育相关,可作为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2.
试验旨在研究卵巢类固醇生成信号通路中腺苷酸环化酶3(adenylatecyclase 3,ADCY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结构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香猪母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技术对269头香猪进行ADCY3和IGF1基因结构变异研究,利用在线软件计算遗传杂合度(He)、遗传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初产和经产香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及乳头数等繁殖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2个结构变异ADCY3-I1-sv506和IGF1-I3-sv302在香猪群体中均存在多态性,均有3种基因型:DD、DI和II,2种等位基因:D和I。其中,ADCY3-I1-sv506中DI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569),D为优势等位基因(0.601);IGF1-I3-sv302中II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717),I为优势等位基因(0.816)。ADCY3-I1-sv506和IGF1-I3-sv302多态信息含量(PIC)均为中度多态(0.25<PIC<0.5),杂合度分别为0.479和0.300。关联性分析结果发现,ADCY3-I1-sv506位点DD基因型个体的初产和经产母猪总产仔数显著高于II基因型个体(P<0.05);IGF1-I3-sv302位点II基因型个体的初产、经产母猪总产仔数和经产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DI基因型型个体(P<0.05)。结果表明,2个结构变异位点ADCY3-I1-sv506和IGF1-I3-sv302与香猪母猪的繁殖性能有直接关联,可作为香猪母猪繁殖性能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3.
为建立准确的动物源肉制品检测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针对猪、牛、马、山羊、小鼠、大鼠、兔、犬、鸡、鸭、鹅等11种动物肉类的特异性基因,建立了特异性PCR检测技术。该技术可高特异性检测猪、牛、马、山羊、兔、犬、鸡、鸭、鹅源肉样,并可鉴别掺入的大鼠、小鼠等违禁肉类成份,最低检测限为1.00 ng/μL基因组DNA,以及低至1%的肉类添加量。运用该技术在市场中随机抽检3种初加工肉制品各10份进行验证,结果在每种肉制品中均检出掺假样品,不同种类肉品的掺假率为10%~20%。本研究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准确、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等优势的肉制品动物源性成份检测技术,为消费市场肉制品质量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拉林裸灶螽(Tachycines lalinus)雌、雄成虫尾须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明确其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拉林裸灶螽尾须感器生理功能及其因洞穴极端环境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栖息于喀斯特洞穴的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