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25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54篇
  63篇
综合类   368篇
农作物   118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102.
为了解农业机械的推广是否能够减少收获损失,本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20个省市1 032户农户水稻产后收获损失调研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农业机械的使用对水稻产后收获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水稻的产后收割、脱粒、田间运输和清粮的总损失率为3.92%;2)不同环节的机械减损效果不同。在收获环节使用联合收割机可以降低农户的水稻损失率。在田间运输环节使用机械可以降低水稻的产后收获损失率。在清粮环节使用机械会加大水稻的产后收获损失率;3)购买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降低联合收获中水稻收获损失率较低的农户损失率,同时也会降低分段收获中水稻收获损失率较高的农户损失率。  相似文献   
103.
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测算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率,探索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减少甘薯收获损失提出相应建议。【方法】本文采用实地测量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和河南两地对我国甘薯收获环节的损失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对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237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影响甘薯收获环节损失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全国甘薯手工收获损失率为2.28%,机械收获损失率为4.94%,综合损失率为2.97%,而农户估计手工收获损失率为4.7%。综合实验、问卷以及实证结果,可以发现,甘薯品种、收获机型、收获方式、收获时机、土壤类型、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虫害程度、收获后是否赶种下一季、是否间种套作都会对甘薯收获损失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本文建议农户应根据不同品种和地形,调整作业深度,选择合适的机型,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向农户普及减少甘薯收获损失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04.
香蕉枯萎病是引起香蕉产业全球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尚未有有效、彻底的根治方法,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对3个香蕉抗病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调查了其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发病率。结果表明,‘南天黄’和‘桂抗2号’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中蕉9号’差异显著。‘南天黄’的生育期最短为383 d、‘桂抗2号’为393 d、‘中蕉9号’生育期最长,达447 d;‘南天黄’和‘桂抗2号’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株型较矮,平均假茎高度分别为285 cm和298 cm,‘中蕉9号’假茎高平均为340 cm;‘南天黄’和‘桂抗2号’的果指数为21个左右,果型类似‘巴西蕉’且大小适中,‘中蕉9号’果指数为16个,果型直、大;‘中蕉9号’产量最高,平均单穗重24.9 kg,‘南天黄’株单穗重接近‘桂抗2号’,分别为23.5 kg和23.2 kg;试验中,‘南天黄’没有发病,发病率为0,‘桂抗2号’发病率为0.6%,‘中蕉9号’发病率为4.7%。综上所述,‘南天黄’和‘桂抗2号’更适合作为抗病品种(系),可进一步展开大面积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离纯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种质资源圃中疑似萱草叶枯病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筛选对分离病原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萱草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种质资源圃中疑似萱草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回接试验验证。对分离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并进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中Neighbor-joining法构建其系统进化树,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带毒平板法测定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疑似萱草叶枯病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YK1,其菌落呈雪白色放射状,分子孢子为卵圆形或近椭圆形,呈麦穗状,孢子壁为黑色,内容物透明,孢子大小为(3.63~7.27) μm×(3.63~7.27) μm,孢子壁约为1.82 μm。PCR扩增获得YK1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Limonomyces属菌种大类中YK1与秆褐霉菌(Limonomyces culmigenus)聚在同一分支上。3种低毒杀菌剂对YK1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YK1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有效中浓度(EC50)为0.114 7 mg/L。【结论】本次萱草叶枯病病原菌为秆褐霉菌(Limonomyces culmigenus),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水压致裂是非常规油气开采的重要增产手段,水力压裂效果的评估对油气开采十分重要.现有的基于测井数据的水力压裂效果评价方法(如正交偶极各向异性、同位素测井等)仪能评价井壁附近的水力压裂效果.利用声波在水力压裂裂缝中传播产生背向散射波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井孔散射波能量的水力压裂效果评价方法,建立了水力压裂随机介质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了横波在水力压裂地层中的传播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水力压裂区域偶极阵列波形产生了明显的散射波,声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SH波(水平偏振横波)的散射以S-S散射为主,利用散射波的能量可以有效识别水力压裂的区域.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水力压裂效果的评价范围(井孔周围数十米范围),实际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为深入了解海南岛热带野生植物的保健功能及其活性成分,用CCK-8法检测山地五月茶(Antidesma montanum)果和叶的乙醇提取物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山地五月茶果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作用72 h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83 μg/mL和306 μg/mL。叶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比较各有机溶剂萃取相及剩余水相对乳腺癌细胞抑制增殖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相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其处理细胞72 h的IC50为150.5 μg/mL。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提取物具有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提取物能够使MDA-MB-231细胞周期S期显著延长。UPLC-MS/MS分析结果显示,乙酸乙酯相含有穗花杉双黄酮活性成分。穗花杉双黄酮处理MDA-MB-231细胞72 h的抑制增殖IC50为192.6 μg/mL,表明其是山地五月茶抑癌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8.
109.
笔者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对10份采集自海南岛西线海岸的红树林植物进行了茎的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并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63株放线菌,初步确定16株代表性放线菌的分类地位。16株代表性放线菌中,有13株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有2株放线菌属于小单孢菌属,其中5株链霉菌为潜在的新物种。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6株代表性放线菌的发酵产物对至少1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从菌株HNM0645的发酵粗提物中分离获得了1个化合物A,经过结构鉴定为已知化合物K-252a。通过测试不同浓度化合物A对山药炭疽病原菌的抑菌率,利用Excel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出EC50值为286.61 μg·mL?1,化合物A对供试细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0.
几种红树植物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海南岛高大、速生的红树植物乔木种类较多,如海桑属(Sonneratia)、海莲(BruguierasexangulaPoiret)等。把这些种类北移引种到广东省沿海摊涂,丰富广东大陆的红树物种,提高沿海防护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