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3篇
  12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9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61.
为了调查石河子地区绵羊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结合16S rRNA检测方法分离鉴定绵羊源羊肠道正常大肠杆菌,利用K-B纸片扩散法和PCR分析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表型及SHV、CTX-M-1、CTX-M-2、CTX-M-9、T...  相似文献   
262.
茉莉酸甲酯是一种环戊烷衍生物型植物激素,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以中国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设两组平行实验,一组为阴性对照组,一组以茉莉酸甲酯进行诱导,所得细胞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了茉莉酸甲酯对红豆杉细胞mRNA表达的差异,最终共获得34个差异表达片段。经二次扩增和单引物阴性对照实验及序列测定,共获得9个阳性差异表达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其中2个片段与已知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cDNA克隆的同源性为88%,与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18SrRNA基因的同源性为93%,其余7个差异表达片段与GenBank中所有基因的同源性都非常低,可能代表了红豆杉细胞中的受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未知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263.
为确定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牛场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病死犊牛的细菌性病原,本研究采用常规细菌分离、PCR及生化鉴定方法从采集的病牛组织中分离并鉴定病原菌,采用PCR方法对其系统进化分群、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细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经腹腔注射菌液进行小鼠的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分离及鉴定结果显示,从病死犊牛的肺脏分离鉴定出的2株大肠杆菌(E1和E2)分属于A群和B1群;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株分离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哌酮、美罗培南、链霉素、妥布霉素、多西环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替考拉宁、克林霉素耐药;且2株分离菌均检测到β-内酰胺类的blaTEM、喹诺酮类的aac(6’)-Ib、gyr A共3种耐药基因以及crl、csgA、fimH、pap、motA、hlyE、iucD、omp A、espA、Lux S、fyu A、pta共12种毒力基因;分离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结果表明分离菌株表现较强的多重耐药现象;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1菌株感染小鼠在32 h...  相似文献   
264.
为掌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以下简称“师市”)近5年奶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效果,2018—2022年每年对师市14个农牧团场的14个免疫规模奶牛场、5个非免疫规模奶牛场、22个非免疫奶牛散养户(有固定的养殖场),随机抽取不同数量血清样品进行布病抗体监测。本次监测共采集919 449份血清样品,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确认,并对检测结果进行阳性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2年各年份的免疫规模奶牛场抗体个体阳性率分别为33.17%、46.55%、51.76%、57.27%、59.12%,各年份间的个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非免疫规模奶牛场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21%、0.87%、0.70%、0.29%、0.13%,非免疫奶牛散养户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87%、0.72%、0.29%、0.08%、0.03%,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结果表明:近5年师市采取的布病防控与净化措施积极有效,奶牛布病总体流行率逐年下降,出现大规模流行的风险较小。今后应继续坚持当前的布病防控策略,对高感染率奶牛场实施免...  相似文献   
265.
本研究旨在探索母羊产后发情规律及羔羊不同断奶时间对湖羊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77只产后母羊,通过公羊试情判断母羊发情并记录发情时间,同时记录母羊产后失重情况。另选156只母羊,对照组为羊场常规70 d龄断奶,试验组分别在产后35、45、60 d对羔羊进行断奶。结果表明:湖羊母羊产后平均42.49 d发情。补饲条件下,产后45 d母羊共失重7.94 kg。35 d龄断奶母羊2 a可产3.57胎,显著高于其他3组;45 d龄断奶母羊2 a可产3.44胎,60 d龄断奶母羊2 a可产3.30胎,两者无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胎。综上所述,湖羊产后首次发情集中在30~50 d,通过对母羊产前产后的合理补饲可以缩短母羊产后恢复时间,有助于缩短繁殖周期。要达到2 a产3.5胎的目标,湖羊羔羊断奶需要早于45 d龄,且母羊和哺乳羔羊需要科学补饲。  相似文献   
266.
为了解伊犁地区某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感染情况,采用商品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对采集的10 069份血清、3 393份耳组织进行BVD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所检血清样本的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93%(8 652/10 069)和0.41%(41/10 069),耳组织样本BVD抗原阳性率0.06%(3/3 393),该肉牛场BVD感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次调查为该牛场制定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7.
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强国战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推动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报告是优化科技管理流程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的指导能够为科技的发展指明方向,充分发挥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科技重视程度的提升,科技报告制度不断建立并完善,在指导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科技报告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充分发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为例,从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68.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合纳米维生素A、D、E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630羽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CV-100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普通维生素A、D、E(1~21日龄:维生素A 9 750 IU/kg,维生素D3 3 750 IU/kg,维生素E 18 IU/kg;22~42日龄:维生素A 7 800 IU/kg,维生素D3 3 000 IU/kg,维生素E 14 IU/kg),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混合纳米维生素A、D、E,添加量分别为对照组添加量的100%(NV-100组)、90%(NV-90组)、80%(NV-80组)、70%(NV-70组)和60%(NV-60组),试验期共42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60%~90%普通维生素A、D、E添加量的混合纳米维生素A、D、E对肉鸡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以及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肉鸡的全净膛率(P<0.05)。NV-80...  相似文献   
269.
为了解北屯市周边地区养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效果。采集北屯市周边地区5个养猪场不同猪群的1 008份血清样本,应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口蹄疫(FMD)、猪瘟(CSF)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口蹄疫病毒(FMD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SSV)的平均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33%(850/1 008)、86.61%(873/1 008)和87.30%(880/1 008),且各养殖场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猪群整体免疫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70%)。说明北屯市周边地区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效果良好,但距离创建净化场还有差距,需要动物防疫部门和养猪场共同努力,修改完善免疫方案,切实提高猪群免疫水平,为北屯市养猪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70.
比较2018—2019年连续阴雨年份、2019—2020年暖冬年份和2017—2018年正常年份“白沙”枇杷花果期、果实产量、品质等差异,分析冬春季异常天气对枇杷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连续阴雨年份花期缩短,未出现低于-3℃冻害,对果实膨大、幼果生长发育等关键生育期均无明显影响;暖冬年份春芽开放期较正常年份提前两周左右,果实成熟期较上两个年度提前5~6 d。暖冬和连续阴雨年份等冬春季非冻害异常天气对枇杷产量影响较小,还带来一定程度增产。说明冬春季制约枇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冻害。果实膨大和品质主要受4月后天气条件影响,前期的异常天气对膨大后果实发育和果实品质影响有限。因此,保证花期不受冻害条件下,重点调控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后4—5月温、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条件,有助于调控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