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现行家蚕一代杂交种散卵种和平附种的2种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疫方法的判别标准和判别信赖度进行比较;为探索适合广西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2.
从广西蚕区的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调查各种微孢子虫在体外用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pH10.5)处理后的发芽率。从菜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PaB MⅠ和PaB MⅡ)、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Sl MⅠ和Sl MⅡ)以及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15×105、2.90×105、5.62×106、3.38×107、9.05×106和1.86×105mL-1;PrL M、PaB MⅠ、PaB MⅡ、Sl MⅠ、Sl MⅡ和Nb的体外发芽率分别为76.75%、76.00%、12.50%、2.25%、2.75%和59.25%。PrL M和PaB MⅠ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与Nb接近,对家蚕的致病性较强,2种微孢子虫经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处理后的体外发芽率也较高;PaB MⅡ、Sl MⅠ和Sl MⅡ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依次是Nb的30倍、182倍、49倍,说明这3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较弱,并且3种微孢子虫的体外发芽率也很低。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介绍胰大豆汤双层琼脂平板孔穴扩散法测定抗菌活性的配方、操作方法,该方法的灵敏度是琼脂平板孔穴扩散法的4~6倍。  相似文献   
54.
本文概述蚕丝业促进我区农村经济建设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举例江西蚕丝业呈现的一种变动趋势。分析蚕丝业产业链和茧丝绸产品流通方向,影响蚕茧、蚕丝价格变化的原因,以此探索促进我区蚕丝业健康、高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5.
利用几种引物的混合物,检验多重引物PCR早期检测不同种类家蚕传染性微孢子虫的适用性。结果是:当用目的微孢子虫的基因组DNA作为DNA模板时,用本研究设计的多重引物进行PCR可以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而当采用家蚕或其他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DNA模板时,没有获得PCR产物。另外,只有当家蚕被各种微孢子虫感染时,多重引物PCR才能扩增出特异性ONA片段。当从受到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的蚕卵中抽提基因组DNA作为DNA模板时,采用多重引物PCR也可以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从受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家蚕中抽提基因组DNA作为DNA模板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些发现说明本研究设计的多重引物PCR适合用于蚕种微粒子孢子感染性检验。  相似文献   
56.
为掌握桑园周边作物使用农药对广西蚕业生产的影响,针对桑园周边作物使用农药后出现家蚕中毒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旨在防止桑叶受到农药的污染,为避免发生家蚕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桑园周边作物农药的种类、广西产区家蚕农药中毒情况、桑园周边作物食用农药种类对家蚕的影响、以及对周边作物使用农药喷药方式,喷药时间及农药种类对蚕业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提出对桑园周边防治家蚕农药中毒的措施和建议。桑园周边作物农药的正确使用对保障蚕业生产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8.
通过分析桑椹菌核病发生的机理,认为桑椹菌核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菌源积累、气候条件、桑园管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等因素。提出了清除病原、深翻土壤、覆盖地膜的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为广西控制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为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广西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同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e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30μm,与N.b存在差异,采用PCR技术鉴别也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与N.b不同;通过添食感染家蚕,发现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重视防治.  相似文献   
60.
蚕种生产大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调查分析了2005~2008年广西桂中蚕种场、柳城县蚕种场蚕种生产大环境中微孢子虫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蚕种生产环境被微孢子虫污染的情况在逐年加重,桑园、桑叶是微孢子病原的重要污染源;同一年内生产环境中微孢子虫的检出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上半年微孢子虫检出率稍高于下半年的现象;野外昆虫微孢子虫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其严重程度与蚕种发生微粒子病关系密切;环境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大环境中的微孢子虫,大幅度降低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机率。因此,应定期或不定期使用有效药物加强对蚕种生产环境的彻底消毒,可降低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机率;而采取桑叶消毒可降低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机会,达到有效控制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