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蓝莓引种和适栽研究,经多年观察,认为南高丛蓝莓品种阳光蓝、木兰和蓝雨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在南京地区发展.同时,从土壤改良、肥水管理和整形修剪等方面总结了3个蓝莓品种的丰产高效栽培和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蓝莓产业是江苏省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引导江苏省蓝莓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访问和文献查阅,概述了全省蓝莓生产和科技状况,总结了蓝莓产业在种植规模、品牌效应、企业引领、产业效益方面特点,认为轻基质栽培、避雨栽培、农旅文融合、高值精深加工将成为蓝莓产业发展趋势.同时指出江苏省蓝莓产业存在优良品种不足、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标准化栽培技术落后、劳动力紧缺、研产用脱节等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南方地区的蓝莓品种为主要对象,利用SSR标记分析现有品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设计合成了56对蓝莓SSR分子标记引物,进行扩增和多态性引物筛选,将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66份蓝莓不同类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6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条带,其中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为25对,占引物数的44.64%,多数引物扩增的位点数在5~7个。25对引物在66份蓝莓供试种质中检测多态性,共检测到16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6.6个等位变异,PIC值变幅为0.656~0.947,平均值为0.777。多态性最好的引物Vc26可以检测到15个等位基因数目。北高丛、南高丛和兔眼类型66份蓝莓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0.96,品种间遗传差异较丰富。利用UPGMA聚类将3种类型种质进行分析,发现除了兔眼类型品种"红粉佳人"外,其余明显分为3个类群,且同一类型的种质基本聚在一起。结合不同类型种质的系谱分析,发现分类与品种种质的遗传成分相似有一定的相关。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揭示了蓝莓不同类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对今后杂交育种亲本选择利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稻属植物18个种的谷粒形态和稃面乳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谷粒形态在稻种间差异较大,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巴蒂野生稻谷粒的长、宽和厚较大,短药野生稻谷粒的长/宽比最大。乳突类型在稻属组间差异较大,组内较稳定。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巴蒂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根茎野生稻、高秆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和澳洲野生稻的外稃有双峰乳突,斑点野生稻、小粒野生稻和紧穗野生稻的外稃有多峰乳突,马来野生稻的外稃有单峰乳突,短药野生稻的外稃有凹痕乳突,颗粒野生稻的外稃有瘤峰乳突。颗粒野生稻外稃表面没有稃毛,短药野生稻和马来野生稻外稃稃毛较少,紧穗野生稻、高秆野生稻、斑点野生稻、澳洲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小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外稃稃毛在外稃边缘较多,而中部较少,其余稻种外稃大多密布稃毛。  相似文献   
15.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通过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比例的调控,建立了扬麦20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比较≥9000 kg hm–2群体(P1)与9000 kg hm–2群体(P2)的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及花后光合特征,为稻茬小麦大面积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P1较P2群体产量高约10%,每穗粒数高约5.5%,差异显著,但两群体的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P1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82~538万hm–2、47~49粒和34~39 g。籽粒产量与孕穗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及花后LAI衰减率和光合势呈抛物线关系,与乳熟期LAI、粒(重)/叶比和群体生长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两年度试验结果表明P1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LAI分别为6.5~7.0、5.0~6.0和4.0~4.5;粒(数)/叶比为0.37~0.39,粒(重)/叶比为13.5~14.5;花后LAI衰减率、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分别为0.13~0.15 d–1、19~20 g m–2 d–1、103×104~118×104 m2 d hm–2和9~11 g m–2 d–1。花后21d和28 d,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及3种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与产量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表明,稻–麦轮作体系中,扬麦20达到9000 kg hm–2产量水平的栽培技术关键点是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使群体在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花后光合面积衰减速率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从而充分积累花后光合物质,在适宜库容基础上保障对库充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以一年生福鼎白茶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浓度分别为0,5,10,25,50 mg·L-1的胡桃醌浇灌植株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调查植株的幼苗的生长量、SPAD值和叶片的氮素含量,测定植株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探究外源胡桃醌对茶树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胡桃醌浓度的增加:(1)茶树幼苗的株高、SAPD值和叶片的氮素含量逐渐下降;(2)叶长、叶宽、叶厚和叶重逐渐下降;(3)叶片和根中的O2·ˉ产生速率呈现缓慢上升,H2O2和蛋白含量整体呈现先升后降,MDA含量在0~25 mg·L-1处理下变化较平缓,根系中的MDA含量在50 mg·L-1浓度处理下显著上升;(4)叶片和根中的AsA含量以及叶片中的GSH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根系中的GSH含量逐渐上升;(5)叶片中的SOD活性逐渐下降,POD活性先升后降,而根系中的SOD和POD活性逐渐上升。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树幼苗生长,诱发了自由基的积累、抗...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两年生薄壳山核桃嫁接苗(波尼)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环境,测定并分析了薄壳山核桃在干旱胁迫下的光合作用特性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逐渐下降;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ˉ)、SOD活性、过氧化氢(H2O2)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在第9天显著上升;AsA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GSH含量逐渐上升,在第9天达到峰值;可溶性糖总量在前期比较稳定,在第6天开始下降,蔗糖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上升,第3天达到峰值;乙烯(ETH)、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的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茉莉酸(JA)含量逐渐下降。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薄壳山核桃‘波尼’受到较大的损伤,植株主要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增加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以及调控体内的激素代谢水平来抵御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