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花粉管导入法,将沙冬青抗寒基因AmEBP1 转化到‘大果’杏幼胚中,在改良WPM 培 养基上经卡那霉素筛选,PCR、Southern 检测,结果得到5 个转基因阳性株系;组培苗抗寒试验结果表明, 相同低温(–4 和–8 ℃)条件下,转基因植株均比对照表现出较高的成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转 基因株系REC 与MDA 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植株;转基因植株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比未转基因对照 低2.13 ℃。试验结果表明导入的AmEBP1 基因提高了‘大果’杏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62.
对不同种鸡场不同周龄肉种鸡进行REV、CAV和ALV(A、B亚群)抗体检测。在572份血清样品中,除了一个8.1周龄和15周龄鸡群CA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和75%外,其它鸡群无论是否进行CAV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在212份血清样品中,REV抗体阳性率在16.7%~62.5%之间;ALV(A、B亚群)抗体阳性率在0%~75%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种鸡群中存在3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感染或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利用复合菌剂液态发酵制备马尾藻发酵液,探究马尾藻发酵液在橡胶幼苗上的应用及对其抗寒性的提升作用。【方法】以芽孢杆菌、里氏木霉和黑曲霉为发酵菌剂对马尾藻进行单一菌种和复合菌剂液态发酵,以复合菌发酵液开展橡胶幼苗低温胁迫试验,温度设置为15℃,分别设5种不同用量(不施用发酵液,发酵液稀释200、400、600和800倍),与30℃条件下生长的橡胶幼苗进行对比,测定马尾藻发酵液的pH、海藻酸含量、多糖提取率及橡胶幼苗的生物量、根系活力、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和抗氧化酶含量。【结果】马尾藻复合菌剂发酵过程中,所有处理的pH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复合菌剂处理海藻酸含量略高于单一菌种。在多糖提取率方面,复合菌剂处理显著高于单一菌种,芽孢杆菌和里氏木霉二者协同处理提取率最高,为14.08%。在低温胁迫试验中,橡胶幼苗生物量均有所下降,施用马尾藻发酵液的橡胶幼苗根系活力提高,其中马尾藻发酵液稀释600倍的处理根系活力最大,为0.051 mg/(g·h)。受到低温胁迫橡胶幼苗体内的MDA含量和SP含量均有所增加,马尾藻稀释600倍处理的MDA含量增加幅度最小,SP含量提高22%。低温条件下,除马尾藻发酵液稀释200倍处理外其余处理的POD活性均有所下降,液稀释600倍处理的SOD活性在3种抗氧化酶中最高,稀释400倍处理CAT酶活性最高。【结论】复合菌剂降解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菌剂,芽孢杆菌和里氏木霉菌协同发酵马尾藻效果最优,将马尾藻发酵液稀释600倍之后可有效缓解低温对橡胶幼苗的损伤作用,提高幼苗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64.
碳氮比对热带地区鸡粪和蔗渣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热带地区鸡粪和蔗渣不同配比对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寻求最佳物料配比,本研究采用好氧堆肥的方法,研究堆肥过程中不同C/N对堆肥温度、NH3排放、养分含量及腐熟度等理化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C/N下畜禽粪便的堆肥效果。结果表明,C/N为20 (T1)、30 (T2)和40 (T3)处理的高温持续时间(>50℃)以上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8天、32天和20天;T1处理的NH3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T2处理的NH3挥发速率第1周内最快,说明有机质降解速度最快。随着C/N提高,其有机质含量越高,但NPK总养分含量越低。T2和T3的处理在OM、pH、NPK总养分、GI和NH4+含量指标均达到堆肥标准,而T1处理堆肥结束时OM和NH4+含量不符合标准。综合各个指标,C/N为30的处理为该研究中的最佳堆肥比例。  相似文献   
65.
利用不同比重的硫酸溶液,对苦豆子、乌拉尔甘草、草决明、黄芪4份种子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比重越大,种子硬实率、发芽率、活力越高,虫蚀率越低。苦豆子、乌拉尔甘草和草决明种子的硬实率与比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45、0.982。比重大于1.262g/ml的苦豆子种子批的硬实率为95.2%,低于1.241g/ml的种子批其非硬实率达到87.7%,比重大于1.296g/ml的甘草种子硬实率为97.8%,低于1.296g/ml的种子批其非硬实率大于61.6%;液体比重法可在苦豆子和甘草种子上较好地分离硬实种子和非硬实种子。由于硫酸溶液液体比重法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草决明种子的硬实,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适合的液体比重法。黄芪种子的比重与硬实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866,不适宜采用液体比重法分选硬实种子和非硬实种子。  相似文献   
66.
从产蛋下降鸭群分离到两株新城疫病毒(NDV)(命名为Duck/China/SD6/2008和Duck/China/SD7/2009),经蚀斑纯化后测定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77.6h,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NDV的特征。根据F基因(374bp)对2个NDV分离株和30个NDV参考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2个分离株均属于基因Ⅶ型。F基因和H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2个鸭分离株与基因Ⅶ型NDV分离株同源性为94.1%~99.7%和94.4%~97.1%,与同期分离的鸡源NDV强毒株Chicken/China/SD4/2008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3%~99.5%和99.5%~99.7%,表明这两个鸭NDV毒株可能来源于感染NDV的鸡群。  相似文献   
67.
鸡传染性腺胃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泰安地区的腺胃炎病鸡群中分离到TA毒株,在SPF鸡胚稳定传至第6代,病毒具有致鸡胚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致胚胎病变特征。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提纯的病毒经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80 nm~160 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典型冠状病毒形态。病毒无直接血凝性,但经10 g/L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对病毒进行了ELD50测定、对NDV的干扰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均呈现冠状病毒的特性和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症状。  相似文献   
68.
为探讨新城疫病毒(NDV)P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遗传进化特性,了解野鸟源NDV的基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我国首次分离的野鸟源Ⅰ类NDV分离株SD18/13的P基因进行了测序,并从Gen Bank中选取不同基因型毒株的P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D18/13 P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200 bp,编码399个氨基酸,与Ⅰ类NDV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3.5%~98.5%,与Ⅱ类NDV的氨基酸同源性为67.2%~70.5%。SD18/13与法国分离株Teal/France/10010/2010聚于一簇,同属于基因10型Ⅰ类NDV,两者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2%,氨基酸同源性为98.5%。  相似文献   
69.
为明确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β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分子的多态性和特征,推进相关免疫研究,本试验对我国3个地方品系蛋鸭的多条β2m基因进行克隆,序列经特征分析、同源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后,进行了高变异位点的计算,并将重要变异位点在3D结构上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鸭β2m基因高度保守,仅个别碱基发生突变,序列中半胱氨酸、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的特征基序"Yx Cx Vx H"和与重链相互作用的位点均保守性存在;筛选的47条β2m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100%,完全一致序列普遍存在;鸭β2m氨基酸序列与鸡同源性最高,与鱼类和两栖类最低,结果与遗传进化分析相一致;成熟肽中高变异位点和与重链相互作用的变异位点多位于β折叠上,但不会对β2m的功能产生影响。综合来看,鸭β2m基因保守性高,仅存在一种类型,与MHCⅠ重链的作用方式也相对固定。本试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鸭β2m的分子特性,推动MHCⅠ相关免疫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70.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抗原表位的研究(Ramanujam et al.,2002),利用该技术既可以筛选出线性表位,又可以筛选出与原始序列不同但功能相似的构象表位(Scott and Smith,1990)。本实验室已研制了针对LaSota株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