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16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01.
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基本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就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主要3种植物群落类型: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小嵩草K.pygmaea草甸和藏嵩草K.tibetica沼泽化草甸的环境特征、种类的组成及数量特征、生物量的分布及季节的动态等进行阐述,并对其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利用及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2.
牦牛放牧强度对金露梅灌丛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在甘肃天祝永丰滩高寒草甸对夏、冬季牧场牦牛放牧强度作了对比试验,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牧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区差异显著(P<0.05),中牧和重牧区差异不显著,重牧、中牧区均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与轻牧区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的变化趋势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相一致;冬季牧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轻牧、中牧和重牧区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冬季放牧在休眠期进行,放牧对植被影响较小,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的变化趋势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3.
2005年9~10月份和11~12月份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秋冬牧场采用IGER记录器分别观测记录了牦牛的采食和反刍行为。秋季牧场牦牛除挤奶外24 h放牧,冬季牧场夜间栓系。结果表明牦牛在秋冬牧场的采食和反刍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在冬季牧场的非采食下颚活动数和每分钟采食口数显著高于秋季牧场(P<0.05)。在秋季牧场牦牛的干物质采食率和单口采食量(鲜重、干物质重、有机质)显著高于冬季牧场(P<0.05),但未知体重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秋冬季牧场牦牛的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白昼,而反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  相似文献   
104.
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特征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石羊河上游重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冷蒿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为研究对象,对2种草地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特征进行初探。结果表明:草地退化使禾本科牧草的平均盖度、密度和高度依次降低20.4%33.6%、24.0%34.6%、36.2%59.9%,而杂类草的平均盖度、密度和高度依次升高18.1%63.0%、26.7%82.8%、6.9%80.8%;由此推断随时间推移,禾本科功能群较杂类草空间拓殖速率降低,在群落中的地位下降,此特征与功能群所处的退化阶段无关;禾本科功能群在原生植被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而在退化草地中其地位在7月上旬后被杂类草取代,导致群落成员型发生改变。造成该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同放牧干扰与植物功能群季节生长特性相叠加有关,家畜选择性采食和践踏的双重作用,降低了禾本科功能群对资源空间占有的能力,为杂类草生长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造成了杂类草生长势更强,导致其在群落中地位上升,最终形成以杂类草为景观的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105.
以不同退化梯度的高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退化对不同层次(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河源区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具有相对一致的影响,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数逐渐下降,土壤容重则呈增加趋势。草地退化导致土壤各种营养物质含量(除全钾)、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显著下降,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土壤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而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放线菌数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在10~30cm土层,则表现为严重退化草地的有些指标有一定程度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土壤酶和微生物群落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外);土壤水分,容重、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钾与各种土壤酶和各种微生物均具有显著相关性;水稳性团聚体与各种微生物和中性磷酸酶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6.
消化道中的芳香族和脂环族异生物素通过被动扩散穿过细胞内通道胞膜而被上皮层吸收,吸收后一进入血液立即与血液成分如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和红细胞结合;其结合限制了异生物素在血液与细胞内环境之间的分布,有利于异生物素达到代谢场所(主要是肝脏),通过一个双阶段的反应过程,异生物素失活;芳香族和脂环族化合物在体组织中的氧化反应主要有α、β氧化反应和芳构化反应,通过共轭反应,异生物素降低了脂溶性而能够通过尿液排泄;异生物素的共轭反应主要有与葡萄糖苷酸共轭、与硫酸共轭、与氨基酸共轭3种途径,而这3种途径之间对底物存在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0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刚出生的甘南犊牦牛45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分别采用6月龄断奶补饲(试验Ⅰ组)、全哺乳(试验Ⅱ组)和半哺乳(对照组即传统饲养方式)3种饲养方式,均采用自由放牧,饲养时间为18个月.结果表明,早期断奶补饲会明显增加犊牦牛的体重,在18月龄时,3组犊牛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体斜长、体高、胸围变化上差异显著(P<0.05);在管围变化上,两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对牦犊牛采用适时断奶补饲方式优于全哺乳和传统饲养方式;在冷季,对甘南犊牦牛的短期育肥应集中在5~7个月.  相似文献   
108.
应用体外发酵产气技术,评价了玉米、小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分别以0:100、25:75、50:50、75:25和100:0进行两两组合时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组合人工瘤胃pH值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比例组合氨态氮(NH3-N)浓度、产气量(GP)、理论最大产气量(A)、产气速率常数(b)及产气延滞时间(LAG)变化趋势不同;苜蓿干草与玉米秸秆按50:50的比例或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按50:50、75:25的比例组合时的组合效应明显好于其它组合。结论认为,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添补易发酵或高蛋白牧草,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9.
将苜蓿农学知识、科技成果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苜蓿产品开发与利用专家系统。该系统是在总结苜蓿品种适应性、栽培管理和苜蓿产品加工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基础上,应用DET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建立的,可在windows环境运行。本文介绍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10.
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分离及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姚拓  龙瑞军  王刚  胡自治 《土壤学报》2004,41(3):444-448
结合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 ,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和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从小麦根际分离获得的 12株联合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差异较大 (C2 H4,12 4 6~ 6 5 1 6nmolh-1ml-1) ,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较少 (C2 H4大于 5 0 0nmolh-1ml-1的菌株只有 4株 ) ;固氮菌株中有 2株具有溶磷性 ,其溶磷强度 (P)分别为 16 30 μgml-1和 9 82 μgml-1;9株固氮菌株可分泌IAA ,但分泌IAA浓度相对较低 (1 4 0~ 15 13μgml-1) ,大于 10 μgml-1的菌株只有 2株。从菌株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看 ,Pseudomonassp ChW1、Azotobactersp ChW5、Zoogloeasp ChW6、AzotobacterchroococcumChW11和Azospirillussp ChW15等在研制小麦菌肥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