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0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872篇
林业   592篇
农学   755篇
基础科学   506篇
  1274篇
综合类   3472篇
农作物   580篇
水产渔业   322篇
畜牧兽医   1262篇
园艺   505篇
植物保护   49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516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558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694篇
  2010年   633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探究不同绿肥在翻压和覆盖两种还田方式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光叶苕子翻压(VB)、光叶苕子覆盖(VS)、黑麦草翻压(RB)、黑麦草覆盖(RS)和无绿肥(CK)5个处理,测定土壤CO2、N2O、CH4浓度和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2、N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2、N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2、N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2、N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2、N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 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含量,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综上,绿肥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更能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人工成本,但是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有待田间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82.
利用渭河流域25个气象站点1980−2018年月值气象数据集,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多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分析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趋势、影响范围、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渭河流域防灾减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近39a来渭河流域有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但整体上呈变干的趋势,干旱时段主要集中在1995−2009年,其中以2000−2009年的干旱站次比最大,平均达到36%,且干旱持续时间最长,约3.6个月,1980−1989年干旱持续时间最短,约1.6个月;(2)渭河流域秋季总体呈湿润变化趋势,而春季和夏季干旱在不断加剧,是区域年际干旱的主要驱动力;(3)渭河流域干旱以危害性较小的轻中旱为主,但2000年前后出现严重及极端干旱的站次相对较多,其中1997年研究区内发生的干旱程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广;(4)不同时间尺度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规律表现一致,均呈现出干旱等级越高发生频率越低的态势,且极端干旱在年际尺度内发生次数较为频繁,从空间上看渭河流域东北部是干旱多发区。总之,近39a来渭河流域总体干旱较为严重的时段为2000−2009年,且研究区内干旱呈北重南轻特征,因此北部地区仍需加强防灾管理。  相似文献   
83.
针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种植业生产受限的问题,比较了武威市凉州区19种种植模式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马铃薯和油葵较春小麦(CK1)节水25%且分别增收84.21%和31.58%;低耗水型模式玉米/豌豆和油葵/豌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模式春小麦/春玉米(CK2)提高38.2%和52.9%,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提高51.6%和125%,水分能量生产效率提高40.72%和49.81%;日光温室中,辣椒、西瓜和双孢菇的节水增收效果较好。由此提出发展马铃薯、油葵等低耗水高效模式,以玉米/豌豆、油葵/豌豆替代高耗水型模式春小麦/春玉米,日光温室重点发展辣椒、西瓜和双孢菇等作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谢文申  周露  许锐 《北方园艺》2012,(18):133-134
对薄荷试管苗驯化移栽技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薄荷组培试管苗练苗前后的一系列管理技术。介绍了薄荷试管苗练苗的最佳状态以及移栽技术,包括基质选择、定植方法和栽后护管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根系正常且经过10d的生根培养+室内驯化3d+开瓶练苗3d的试管苗,移栽到珍珠岩、细沙配比为2∶1的基质上,按照逐渐控水、增光、降温的原则进行管理,易通过练苗阶段,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5.
旨在建立猪瘟病毒(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以CSFV 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山羊抗猪IgG-HRP抗体作为酶标抗体,鲁米诺为底物溶液,优化检测方法,成功建立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室温20 min内完成对CSFV抗体血清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与商品化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当,且与A型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塞内卡病毒、非洲猪瘟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为1.80%~6.88%,批间变异系数为1.11%~9.18%,重复性好。通过对152份田间猪血清样品的检测并与商品化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其Kappa值为0.929,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简单快速,可应用于临床血清CSFV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抗落粒老芒麦种质的筛选及落粒率与农艺性状的关系,以15份采自青海不同地区的老芒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老芒麦的落粒率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5份老芒麦资源自然落粒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7-124的落粒最严重,平均落粒率为56.92%。以17-064和17-050的抗落粒性最强,落粒率分别为17.54%和18.63%,且各资源间落粒性存在较大遗传差异。2)各资源的动态落粒率表明从乳熟后第3天至第15天落粒率不断增加,且各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从各材料落粒率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落粒率与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37。与穗轴节数、花序长、小穗宽和外稃长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花序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芒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小穗数、芒长和花序宽是影响落粒率的主要因素。4)15份资源通过农艺性状与落粒率被聚为4类,第Ⅰ类群平均落粒率较高,为41.24%,但小穗数多,单序籽粒数多;第Ⅱ类群和第Ⅳ类群落粒率低,仅为18.63%和17.54%,可作为低落粒种质筛选的候选材料;第Ⅲ类群平均落粒率高达42.41%,小穗数较多,单序籽粒数最少。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花椰菜尾菜发酵饲料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小肠组织形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42头体重相近(11.40±1.36) kg、体况良好的40日龄保育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由80%基础饲粮和20%花椰菜尾菜发酵饲料组成的试验饲粮。试验共30 d,其中预试期8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保育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6.50%和18.68%(P<0.05),腹泻率显著降低了74.35%(P<0.05)。2)试验组保育猪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食糜pH值分别显著降低了19.16%、11.59%、14.09%、15.95%和11.23%(P<0.05)。3)试验组血清尿素氮、白蛋白、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显著升高了69.84%、5.22%、100%(P<0.05),血清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9.43%、60.51%(P<0.05)。4)试验组保育猪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分别显著升高了13.64%和11.49%(P<0.05),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了9.56%(P<0.05)。5)试验组每头猪的增重收益、毛利润分别显著提高了30.84%和44.48%(P<0.05),饲料成本显著降低了21.58%(P<0.05)。综上所述,饲喂花椰菜尾菜发酵饲料能够降低保育猪的腹泻率,提高保育猪的生长性能,增强其免疫性能,促进肠道发育,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8.
探讨不同年龄组家兔胃肠道各段CD8+T细胞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CD8+T细胞的作用奠定形态学基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不同年龄组(幼年组、青年组、老年组)家兔胃肠道内CD8+T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家兔的CD8+T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形。在不同年龄组家兔,胃肠不同部位的分布有如下特点:家兔的CD8+T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肠道的固有层中;青年组CD8+T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幼年组和老年组;各肠段之间CD8+T细胞分布的数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分布的总量按照小肠、大肠、胃的顺序依次降低。研究结果显示,CD8+T细胞在家兔小肠的分布最多,并且其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青年家兔胃肠的分布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8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乳酸锌对断奶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8日龄同期断奶新西兰兔42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饲粮中添加硫酸锌形式的锌0 mg/kg)、硫酸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硫酸锌形式的锌80 mg/kg)以及3个乳酸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乳酸锌形式的锌20、40、80 mg/kg),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和80 mg/kg乳酸锌可以显著提高断奶肉兔的试验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腹泻率和死亡率(P<0.05),但对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40 mg/kg乳酸锌组肉兔的试验末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与硫酸锌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腹泻率和死亡率较低。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和80 mg/kg乳酸锌可以显著提高断奶肉兔小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显著降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80 mg/kg乳酸锌组肉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同水平硫酸锌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和80 mg/kg乳酸锌可以显著提高断奶肉兔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P<0.05);40 mg/kg乳酸锌组肉兔血清生化指标与硫酸锌组差异不显著(P>0.05),80 mg/kg乳酸锌组在提高肉兔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生长激素含量方面优于同水平硫酸锌组。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乳酸锌可以促进肉兔生长、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发育;乳酸锌的添加效果显著优于相同水平的硫酸锌,养兔生产中乳酸锌适宜添加水平为40 mg/kg。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以‘Neruda’,‘Accent’,‘MS’,‘AST’4个品种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试验材料,研究叶片喷施乙烯利对多年生黑麦草耐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烯利后干旱处理10 d时,‘Neruda’、‘MS’和‘AST’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提高,所有品种电解质渗透率均下降,‘Neruda’、‘Accent’和‘MS’脯氨酸含量的上升减缓,同时喷施乙烯利提高了‘MS’、‘AST’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影响不显著。复水2 d后,乙烯利促进了‘MS’品种相对含水量和‘Neruda’品种脯氨酸含量的恢复。因此,叶片喷施乙烯利可以不同程度缓解多年生黑麦草干旱条件下的胁迫损伤,一定程度上提高干旱复水后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