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9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1449篇
林业   860篇
农学   719篇
基础科学   640篇
  1361篇
综合类   7105篇
农作物   1094篇
水产渔业   650篇
畜牧兽医   2375篇
园艺   958篇
植物保护   642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619篇
  2021年   686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674篇
  2016年   481篇
  2015年   678篇
  2014年   683篇
  2013年   770篇
  2012年   1217篇
  2011年   1177篇
  2010年   1205篇
  2009年   1003篇
  2008年   1144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780篇
  2005年   653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不同有机酸对小白菜镉污染毒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白菜为试材,以贵州典型黄壤为盆栽试验基质,在黄土中共设置5个不同处理,1)原始无污染土壤(CK);2)单一镉污染土壤处理(Cd);3)镉污染土壤加草酸处理(Cd+OA);4)镉污染土壤加柠檬酸处理(Cd+CA);5)镉污染土壤加酒石酸处理(Cd+TA),探究镉胁迫下不同有机酸对提高小白菜品质的效果,以期为改善蔬菜品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添加镉导致小白菜单株鲜质量降低了41.1%,植株体内镉大量积累,活性氧类物质、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镉污染小白菜叶片内硝酸盐含量增加了2.9倍,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了19.3%和9.9%。在镉污染土壤上施入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后均显著改善了小白菜的生长状态。与镉污染处理小白菜相比,柠檬酸对小白菜的促生效果最显著,生物量相对增加了48.5%,叶片和根的镉含量分别降低了45.3%和42.6%。酒石酸对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大于草酸和柠檬酸,对过氧化氢和脯氨酸的影响小于草酸和柠檬酸,但草酸抑制硝酸盐积累和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的作用大于其它有机酸。上述结果说明,在镉污染土壤施用柠檬酸可以有效缓解镉对小白菜的毒害作用,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2.
以四年生'户太八号'葡萄为试材,在见花前9、6、3、0d对'户太八号'葡萄花穗分别进行掐去穗尖2 cm、再留穗尖6 cm,留穗尖4 cm,留穗尖6 cm,留穗尖8 cm等4种不同方式的整穗处理,并对不同处理下'户太八号'葡萄果实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色泽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花穗整形方式对'户太八号'葡萄综合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户太八号'葡萄优质生产的整穗方式.结果 表明:在不同花穗整形方式中,掐去穗尖2 cm、再留穗尖6 cm整穗处理的平均穗质量达561.57 g,单粒质量8.23 g,固酸比26.29,综合效果相对较好;在不同整穗时期处理中以见花前9d整穗处理效果相对较好,其平均穗质量达595.42 g,单粒质量8.17g.综合认为,'户太八号'葡萄生产中最适宜的花穗整形方式为见花前9d掐去穗尖2 cm、再留穗尖6 cm的整穗搭配方式.  相似文献   
163.
作物茎秆膨胀和收缩变化与其水分状态密切相关,实时监测茎秆的膨胀和收缩变化能够及时掌握作物水分状态,对指导灌溉、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作物茎秆膨胀和收缩变化的监测主要采用基于线性微位移测量原理的传感器,通过测量茎秆的膨胀和收缩引起的位移变化来反映水分状态,存在体积大、价格高、安装不便等问题。为此,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压阻效应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采用柔性压力电极作为传感元件,贴附在作物茎秆表面,通过监测茎秆膨胀和收缩引起的压力变化来反映作物的水分状态,压力检测电路和数据采集电路将作物茎秆的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行输出和存储。首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对传感器性能进行测试和标定,然后在温室环境下将传感器安装在番茄茎秆上观测番茄茎秆的压力变化,并与线性微位移传感器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在充分灌溉和水分亏缺2种条件下观测番茄茎秆的膨胀和收缩变化。结果表明,柔性压力传感器稳定性测试的平均相对变化率为0.109%;弯折前后引起的输出变化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标定结果的决定系数大于0.99,最合适的工作压力范围为2~100 kPa;实验室环境下,柔性压力传感器与线性微位移传感器输出值之间的决定系数为0.9551;温室环境下,充分灌溉组中柔性压力传感器与线性微位移传感器输出值变化趋势一致,两者之间的决定系数为0.7672,亏缺灌溉组中两类传感器输出值均因水分亏缺而呈现下降趋势,输出值之间的决定系数为0.8519。本文所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番茄茎秆的膨胀和收缩变化,还可以对番茄亏水胁迫进行诊断,为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4.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29%,水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沙区生态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保护和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已客观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为此根据乌审旗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11条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5.
堆沤肥是中国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为探究不同堆沤肥方式对温室气体和氨气排放规律和温室效应,在北京市密云区开展了为期71d的堆沤肥试验,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分析了静态堆沤 (T1)、堆沤+翻抛 (T2)、堆沤+覆膜 (T3)、翻抛+覆膜 (T4)等4种方式对堆沤肥过程中腐熟度、温室气体和氨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达到131.33%、134.49%、108.76%和136.24%,均满足堆肥产品的腐熟度要求(≥70%)。翻抛有利于CO2、N2O和NH3的排放,而覆膜抑制了N2O的生成,T2处理的增温潜势最高,T3处理的增温潜势最低,较对照组T1处理减排20.14%。因此,T3处理在能够保证堆肥产品的腐熟度要求的前提下,还可有效减少增温潜势。该研究可为中小养殖场户堆沤肥的工艺优化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6.
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封开县为例,基于“现状耕地调出-可恢复地类调入”的微观调整逻辑,综合运用空间叠加、综合评价及蚁群优化算法,构建了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以调入调出数量平衡为约束条件实现了不同行政区尺度下的耕地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调出耕地1 689.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2%,整体上呈现出“全局零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可恢复地类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为67.04,具有开展作物种植的良好禀赋条件。3)不同行政区尺度平衡情景下,调入结果在研究区北部空间差异显著,与镇内平衡情景相比,县内平衡情景下,调入耕地的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提高了2.08,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均值下降了0.67。4)两种情景下,耕地的连片性、质量及稳定性均得到提升,因不受调入规模和行政单元空间范围限制,县内平衡情景下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适当扩大可恢复地类筛选范围有利于提升整体耕地质量并降低重要生态用地筛选概率。该研究构建的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制定农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提升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7.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  相似文献   
168.
竹纤维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竹纤维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纺织、经济墙板、造纸、竹炭纤维、竹/玻璃纤维复合等领域的应用,指出开发竹纤维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建立一种浑浊型微生态菌剂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黄原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稳定剂,以饲用微生态菌剂干粉为悬浮成分,制备微生物水悬浮体系。对制备的悬浮剂进行稳定性评价,测定指标包括稳定系数、黏度、存放稳定性、冷贮存稳定性和活菌总数。[结果] 随着稳定剂添加比例的增加,悬浮剂的稳定系数逐渐增加。添加0.20%稳定剂,体系的稳定系数达到91.38%,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悬浮体系的黏度随着稳定剂添加量的增加和贮存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稳定剂添加比例为0.20%时,体系不出现分层现象,达到稳定状态。经过24 h冷贮存(4 ℃)后,添加0.10%稳定剂的悬浮剂活菌数出现下降,添加0.10%~0.25%稳定剂显著(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但仍维持在109 CFU/mL以上。[结论] 稳定剂添加量为0.20%时,饲用微生态菌剂悬浮剂无分层现象出现,无论常温还是冷贮存24 h后,制成的悬浮剂中活菌数均保持在109 CFU/mL以上,能够保证饲用微生态菌剂的有效活菌数。  相似文献   
170.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幼畜禽急性肠胃炎的人畜共患病原,常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多以呕吐,严重水样腹泻,脱水为临床症状,感染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对人类公共卫生以及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RV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可被肠上皮细胞(IECs)中一组可遗传的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通过IECs、先天免疫细胞与RV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