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3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632篇
林业   672篇
农学   897篇
基础科学   387篇
  983篇
综合类   1515篇
农作物   386篇
水产渔业   203篇
畜牧兽医   662篇
园艺   134篇
植物保护   30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文章提出现实的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从历史的、具体的人、整体的人、个性差异的人、变化的人出发,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2.
Low molecular weight fucoidan (LMWF) has been reported to have immunomodulation effects through the increase of the activation and function of macrophages. In this study,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LMWF from Undaria pinnatifida grown in New Zealand on dendritic cells (DCs) was investigated. We discovered that LMWF could stimulate DCs’ maturation and migration, as well as CD4+ and CD8+ T cells’ proliferation in vitro. We proved that this immune promoting activity is activated through TLR4 and its downstream MAPK and NF–κB signaling pathways. Further in vivo (mouse model)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LMWF has a strong immunological boosting effect, such as facilita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mune cells and increasing the index of immune orga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MWF has a positiv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and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to supplement cancer immunotherapy.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社区居民亚健康状态现况及人群分布特点,为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深圳市罗湖区1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415名社区居民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亚健康测评和身心症状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的SCL-90总分及总均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相对于女性,男性易出现偏执症状;相对于高文化人群,低文化人群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以及敌对、精神病性等障碍;相对年轻人群,老年人群易出现躯体化、强迫、焦虑及抑郁等症状.结论 深圳市罗湖区居民身心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危害健康的亚健康症状,必须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74.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1)随着试验鱼体长增大,相对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体长/s)均减小,体长和鱼类速度的相关关系可用直线方程表示,且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的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比未经过对数变换的拟合效果更好,其中R2由0.664~0.725提高至0.907~0.933。2)根据鱼道设计规范、导则及文献,结合本工程目标过鱼对象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m/s),建议本工程鱼道进口诱鱼流速控制在0.35~0.47 m/s,池室流速控制在0.21~0.59 m/s,竖缝流速控制在0.57~0.74 m/s,出口断面至下一个池室之间的流速控制在0.21~0.50 m/s。鱼类体长对相对游泳速度(体长/s)产生了负面影响,鱼类游泳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可对鱼道水流设计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冬季采暖保育猪舍送排风管道组合换气系统设计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实现保育猪舍内局部环境通风调控,该研究设计一种垂直送排风管道组合换气系统。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对垂直管道通风模式下舍内的空气流场进行模拟,并以相对湿度和CO_2浓度作为输入变量建立通风模糊控制系统。模拟结果显示保育猪所在水泥地板区域风速保持在0.1~0.2 m/s。参照模拟结果,以猪栏为通风单元对保育猪舍通风系统进行改造,舍内气流不均匀性系数在0.1以下,表明采用该换气系统的保育猪舍通风均匀性较好;猪舍温度在21~25℃,相对湿度小于70%,NH_3浓度小于5mg/m~3,CO_2浓度小于1200mg/m~3,舍内各项环境参数适宜保育猪健康生长。系统运行功耗为270~1 150 W。现场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垂直送排风管道组合换气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猪舍环境,兼顾冬季猪舍通风与保温问题。  相似文献   
76.
改进AOA模式的大田农机无人驾驶导航参数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星导航、视觉导航和雷达导航的成本昂贵、系统构成复杂和适用作业场景有限,在生产特征呈现区域化、适度小规模和分布零散的国内南方水田难以实现便捷跨区域作业和无法适用多农业场景。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以大田环境下无人驾驶农机的牛耕式往复作业路径模式为背景,提出了改进AOA(信号到达角度,Angle-of-Arrival)模式的农业机械无人驾驶导航参数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UWB(超宽带通信,Ultra Wide Band)基站-标签作为检测传感器,设计了TBZ(田边双基站-车身纵向双标签)和TBH(田边双基站-车身横向双标签)2种传感器布置方式,实现农业机械无人驾驶过程中导航参数的快速精准检测。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种传感器布置方式,在固定的基站间距和标签间距下,随着标签间距或基站间距的增大导航参数检测精度均有所提高,横向偏差检测误差≤8 cm,航向偏差趋近于0,但不大于1°,并通过正交组合试验方差分析明确了2种传感器布置方式的关键参数对横向偏差和航向偏差检测精度影响的显著性,确定了主次因素和较优参数组合。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车速增大,横向偏差和航向偏差的检测精度有所降低,横向偏差误差均不超过10 cm,航向偏差的检测误差均小于3°,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说明动态环境下自主导航参数检测系统仍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可满足农机大田自主导航作业需求。研究结果可为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和便捷的无人驾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以斑小蜻属Nannophiopsis、灰蜻属Orthetrum和黄蜻属Pantala(蜻蜓目蜻科)成虫腹部、后翅、后翅痣、上肛附器、内肛附器和第10腹节的长度作为数值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6项数量性状可通过分别代表体型、后翅长和内肛附器长的三个公因子反映,利用因子得分散点图可较好地对3属的成虫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78.
根据当前基础昆虫学和应用昆虫学的发展,分析我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目前昆虫学系列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方案:强化专业基础教学,将《动物学》和《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列入植物保护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昆虫学》、《普通昆虫实验》和《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作为专升本班专业基础补修课;充实专业课程,将农药方向专业课程《热带作物昆虫学》改为《热带作物与热带果树昆虫学》,专升本班专业课程增加《热带果树昆虫学》;充实专业选修课程,丰富与昆虫学相关的校定公共选修课程。  相似文献   
79.
土壤干燥化是制约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自然降雨是当地土壤水分补充的唯一来源。为探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干化土壤的水分恢复状况,在陕北米脂试验站构建野外10 m深大型地下土柱,2014—2019年间利用CS650-CR1000型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和BLJW-4小型气象观测站对土壤水分、气象状况进行连续定位观测,分别对次降雨、月降雨、年降雨条件下的干化土壤入渗恢复深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区降雨分布的阶段性和年际不均衡性是直接影响深层干化土壤水分入渗的主导因素,年内降雨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降雨匮乏阶段(上年11—次年3月)、降雨过渡增加阶段(4—6月)、降雨丰沛阶段(7—10月)。试验期间,能够促进深层干化土壤水分恢复的有效降雨(入渗深度大于50 cm)发生次数为56次,有效降雨量1 455.20 mm,分别为6a总降雨次数和总降雨量的16.23%、64.68%。月尺度、年尺度条件下,逐月、逐年降雨入渗深度均随降雨量增加呈二次函数增大变化,累积降雨入渗深度则随时间延续持续增大,对深层干化土壤水分恢复起决定作用。至2018年12月,累积降雨入渗深度达到1 000cm。以农地土壤水分为标准,2014—2019年自然降雨条件下干化土壤完全恢复深度分别为140、180、300、600、700、700cm,完全恢复程度依次可达14%、18%、30%、60%、70%、70%。研究结果对于探讨半干旱黄土区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林地深层干化土壤水分恢复规律,制定合理措施促进干化土壤水分恢复,以及深入干化土壤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重大成就及未来关键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关键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水土保持及区域生态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多年的土壤侵蚀研究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验,对中国土壤侵蚀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经过多次学术研讨,并与同行权威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结果]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领域近百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中国土壤侵蚀研究未来应从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完善推广及精度评价,坡面径流计算方法及模型构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水槽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及真实性评价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并关注土壤侵蚀过程机理、模型应用、技术方法、响应评价、瓶颈问题等议题的研究。[结论] 近百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中国土壤侵蚀研究只有立足于国情,根据中国土壤侵蚀特点、研究现状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确定和调整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土壤侵蚀研究也要调整思路和研究重点。此外,水土保持工作还应与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先预防,少扰动为主,改变过去先破坏再治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