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2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林业   470篇
农学   643篇
基础科学   312篇
  1054篇
综合类   1586篇
农作物   410篇
水产渔业   312篇
畜牧兽医   1166篇
园艺   186篇
植物保护   33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8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夏大豆亩产262.1kg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卢增辉  赵俊杰 《大豆科学》1994,13(3):185-192
研究了夏大豆中油-89D亩产262.1kg各项生理指标:叶面积系数,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分别为3.98、5.80、4.91;总光合势18.2万m^2·日,平均净光合生产率4.81g/m^2·日,氮磷总积累量分别为22.28kg和3.13kg,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氮8.50kg,磷1.19kg,总干物质积累876.47kg,粒茎比0.51,经济系数0.30。  相似文献   
22.
JEV、PPV、PRRSV、PRV多联PCR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JEV、PRRSV二联 PCR,PPV、PRV二联 PCR以及这 4种病毒 4联 PCR对来自内蒙、广州、广西、天津、北京、吉林病料进行检测 ,共检了 1 4 6份病料。其中 PRRSV阳性 7份 ,PPV阳性 1 2份 ,PRV阳性 2 1份 ,PRV和 PPV混合感染 4份。并对 5份人工接种 JEV小鼠病料检测 ,其中 4份为阳性。随后对部分阳性 PCR扩增产物进行点杂交和核苷酸测序鉴定 ,证实了 PCR扩增准确性。对内蒙 PRRSV阳性扩增带测序结果显示 ,我国流行 PRRSV为美洲型 ,在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上有 3个碱基差异  相似文献   
23.
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的概念应体现其科学性,即能反映客观实际和反映其不质属性。本文就新国标中的几个概念,阐明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术语、概念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才有统一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4.
中国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25.
根据六六六泥团塞根有治螟效果的报导[黄山等,1956],为改进施药方法,我所于1957年进行土壤施药的盆栽药效測定,效果良好;1958年,田間防治試驗因处理时間太早(4月28日施药),效果不显;1960及1961年又进行田間試驗,因当年螟害輕微,防治效果也不够显著。据文献报导,六六六土壤施药,每亩用丙体六六六180克(折合数),对第一代二化螟防治效果良好,残效期达20—30天,并指出药剂系通过稻根内吸和沿叶鞘間上升的作用,杀死蛀入的蚁螟。昆明地区一般早栽田,栽秧后15—25天,正是螟卵盛孵期。1963年在昆明市郊区早栽田内,进行六六六土壤施药試驗,观察防治第一代三化螟的效果。試驗方法  相似文献   
26.
27.
小麦对条锈病的水平抗病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小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的田间设计种于小种病圃中,以鉴定和测定其水平抗性。根据各个“品种——小种”组合的相对病情指数的方差分析的结果,有些品种,如农大311、西农6028和丰产3号,其品种——小种互作高度显著,被鉴定为具有垂直抗性,另外一些品种,对试验所用的小种并无专化性,并且在大田生产中已显出20多年的持久的中度抗性,初步推测为属水平抗性。在后一类中,有些品种,如平原50,表现为中等反应型,其余则属于呈典型感病的迟锈慢锈类型。在迟锈慢锈品种的病指的对数矫正值(logits)和病圃的锈病强度(以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指表之)的对数矫正值之间发现了直线回归。  相似文献   
28.
A laboratory strain of Drosophila mercatorum has existed for 20 years without males and therefore without natural selection operating to maintain the genetic basis of female mating behavior. The females of this strain have recently experienced a genetic impairment of mating capacity. This observation exemplifies the mode of evolution of vestigial characters and supports Muller's theory that random mutation will tend to destroy the genetic basis of a character from which selection has been removed.  相似文献   
29.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blood and milk neutrophils from peak lactating goats were compared using light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ytological changes of neutrophils after migration into the mammary gland. The kinetics of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ROI) generation and gelatinase release of blood and milk neutrophils, with or without stimulation of 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 ester (PM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ir responses to inflammatory stimuli. Neutrophils isolated from goat milk were highly segmented and contained multi-lobed nuclei. Ultrastructurally, milk neutrophils were more ruffled on the surface compared to blood neutrophils. Approximately 30% of milk neutrophils were undergoing cell death, either necrosis or apoptosis, in contrast to 8% of blood neutrophils. The ROI production of activated milk neutrophils peaked earlier than blood neutrophils, but the duration and the intensity were much less. Neutrophils from both sources augmented the release of gelatinase in response to PMA (1 ng/mL). However, the amount of gelatinase released from milk neutrophils was lower (P < 0.05) than that of blood neutrophils. In summary, more neutrophils become apoptotic and necrotic in the mammary gland, presumably due to spontaneous aging, the process of diapedesi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milk components. Milk neutrophils have impaired functionalities in comparison with blood neutrophils. The information is relevant when studying mammary gland immunity and related diseases, such as mastitis.  相似文献   
30.
利用废弃的食用油油壶制成棉铃虫诱捕器,可提高诱蛾的效果。挡板距诱捕器器口的距离以3cm的效果最佳。与常规水钵、水盆诱捕器相比较,全年诱蛾总量分别增加116.3%和减少79.8%,但诱蛾灵敏度均高出18.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