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2篇
  免费   1151篇
  国内免费   1553篇
林业   1233篇
农学   1195篇
基础科学   877篇
  1697篇
综合类   8072篇
农作物   1105篇
水产渔业   754篇
畜牧兽医   3107篇
园艺   1204篇
植物保护   632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860篇
  2021年   877篇
  2020年   871篇
  2019年   840篇
  2018年   543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604篇
  2015年   903篇
  2014年   855篇
  2013年   1111篇
  2012年   1466篇
  2011年   1533篇
  2010年   1325篇
  2009年   1162篇
  2008年   1094篇
  2007年   1041篇
  2006年   902篇
  2005年   707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s involved in many important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oil. As its collection is laborious, very often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WSOM) obtained by extracting organic or mineral soil horizons with a dilute salt solution has been used as a substitute of DOM. We extracted WSOM (measured as water‐soluble organic C, WSOC) from seven mineral horizons of three forest soils from North‐Rhine Westphalia, Germany, with demineralized H2O, 0.01 M CaCl2, and 0.5 M K2SO4. We investigated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ffects of the extractants on WSOM and compared it with DOM collected with ceramic suction cups from the same horizons. The amounts of WSOC extracte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both the extractants and the horizons. With two exceptions, K2SO4 extracted the largest amounts of WSOC (up to 126 mg C kg–1) followed by H2O followed by CaCl2. The H2O extracts revealed by far the highest molar UV absorptivities at 254 nm (up to 5834 L mol–1 cm–1) compared to the salt solution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solubilization of highly aromatic compounds. The amounts of WSOC extracted did not depend on the amounts of Fe and Al oxides as well as on soil organic C and pH.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extracted by K2SO4 bore the largest similarity to DOM due to relatively analogue molar absorptivities. Therefore, we recommend to use this extractant when trying to obtain a substitute for DOM, but as WSOM extraction is a rate‐limited process, the suitability of extraction procedures to obtain a surrogate of DOM remains ambiguous.  相似文献   
992.
酸性矿石废水短期污染对水稻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邓冬梅  邱玉龙  王银杏  易敏  孙宇飞 《土壤》2016,48(4):754-761
以受酸性矿石废水(ARD)污染1年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根据“ARD–土壤–水稻”体系中Cu、Cd、Pb和Zn等重金属含量,评价污染风险,分析ARD初期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并分析土壤酸化潜力、理化性质和土壤脱氢酶含量,研究其与土壤重金属间的关系,探讨土壤污染特征,为酸性矿石废水(ARD)短期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ARD的p H在2~3,其Cu和Cd分别超过国家V类水标准8.53倍和13倍。受ARD污染1年后,土壤中已有不同程度的Cu的富集,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污1土壤中Cu(64.0 mg/kg)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0.0 mg/kg),但污染土壤上水稻中的重金属大部分富集在根中,稻米中的重金属均远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ARD污染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酸化和功能衰减,污1样地酸化和功能衰减最严重,其土壤p H和净产酸量(ANG)分别为3.5和H2SO4 12.4 kg/t,土壤脱氢酶活性已降为TBF 0.002 mg/(kg干土?24h)。此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酸化及土壤其他理化性质有一定关系,如土壤中总Cu和有效态Cu均和土壤中p H、NAGPH、Fe和SO42–极显著相关(P0.01),而土壤中Cu和Cd均和有效硅和电导率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93.
994.
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药剂浓度升高逐渐增强。加药后2~7d,对细菌种群抑制率为13.3%~100%,抑菌圈直径达0.07~0.93cm;对放线菌种群抑制率为8.6%~100%,抑菌圈直径达0~3.00cm;对真菌种群抑制率为7.6%~100%,生长速率的抑制率达1.4%~77.3%。抑制作用随加药时间延长又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团聚体形成被认为是土壤固碳的最重要机制。本文以河南豫西地区长期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耕作试验开始于1999年,试验处理有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翻耕(CT)。利用湿筛法筛分第3年(2002年)和第13年(2011年)0—10cm和10—20 cm土层中,2000、250~2000、53~250和53μm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并测定了各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SOC)含量。【结果】1)连续13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10 cm的SOC含量,分别比翻耕增加了33.47%和44.48%。2011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SOC含量较2002年上升了1.92%和8.59%,翻耕下降了18.97%。2)与翻耕相比,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200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0.71%和106.75%;53~25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19.72%和22.53%;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提高了20.55%和39.68%,显示了土壤结构的明显改善。3)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所有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尤其以2000μm团聚体提升最多。与翻耕相比,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提高了40.0%和27.6%。4)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耕作年限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随耕作年限降低。2000μm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011年较2002年分别升高了23.93%和7.12%,53~250μ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9.58%和13.27%。【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微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的水稳性,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长期保护性耕作在河南豫西丘陵地区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96.
植被分布对地表糙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升堂  梁博  张楷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5):45-48,54
[目的]分析在植被淹没或非淹没状态不同植被覆盖密度影响下,地表糙率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植被对地表糙率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塑料棒模拟植被分布,模拟出不同密度,分别进行放水试验。[结果]在植被淹没与非淹没状态下地表糙率的变化不同,在非淹没状态时,地表糙率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在淹没水深小时,地表糙率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而当淹没水深很大时,地表糙率趋向于一个稳定值。[结论]地表糙率取值随植被覆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下垫面情况下,不同的水流方向,地表糙率取值不相同。  相似文献   
997.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光合碳同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和氮效率在缺氮条件(-N)下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品种(M)次之,低效品种(L)最低。在-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相比,旗叶各测定期的光合速率(Pn)、叶肉导度(Gm)、碳酸酐酶(CA)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以H最高,M次之,L最低;叶绿素含量(Chl)、气孔导度(Gs)、Ca2+-ATPase活性和Mg2+-ATPase活性在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的表现规律较差。结果还表明,光合作用底物CO2在液相中较强的传导能力和较强的暗反应活性,是氮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强光合碳同化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N下的旗叶叶源量(LSC)、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叶面积(LA)和平均光合速率值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丰氮条件(+N)下,子粒产量、氮效率和旗叶光合生理参数大体以M较好,H次之,L较差,与-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上述性状或参数的表现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8.
矮香糯水稻(Oryza sativa L, )插身后生长在大气(350ppm CO2)和CO2倍增(700 ppm CO2)的开顶式培养室中,结果显示,在CO2倍增的条件下,矮香糯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根系干重增加23%,株高增加12%,每穗结实率增加29%,每株籽粒干重增加41%。本文对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黑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以海伦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1986年和2000年1:10万陆地卫星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14年来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海伦市的林地、沼泽地和牧草地分别减少了3184.88,1625.8,3994.85hm^2,而旱田、水田和城镇用地在明显地增加,分别增加了7786.39,3391.18,120.84hm^2。旱田是该区域的主要景观。景观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由于土地利用和覆被的变化产生了生境质量下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后果。该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萌发玉米超弱光子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种子萌发过程中超弱光子辐射机理,分别采用蛋白质合成的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actinomyin D,AMD)和翻译抑制剂环己亚胺酮(cycloheximide,CHM)处理萌发玉米种子,研究了玉米萌发过程中鲜质量的变化以及自发光子辐射和外界光诱导的延迟光子辐射的变化。结果表明,50μg/m L的AMD部分抑制了萌发玉米鲜质量的增长,100μg/m L的CHM完全抑制了萌发玉米鲜质量的增长,萌发玉米自发光子辐射强度的增长与种子鲜质量的增长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492、0.93218和0.96235)。研究还发现,在玉米萌发过程中,AMD和CHM对延迟光子辐射的增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CHM部分抑制了延迟光子辐射的初始光子数、相干时间和积分强度的增大,AMD则使初始光子数、相干时间和积分强度不再增加。研究结果为揭示种子萌发过程中超弱光子辐射的机理及其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