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2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985篇
林业   921篇
农学   454篇
基础科学   564篇
  1024篇
综合类   5061篇
农作物   667篇
水产渔业   492篇
畜牧兽医   1749篇
园艺   699篇
植物保护   540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490篇
  2021年   531篇
  2020年   482篇
  2019年   469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872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736篇
  2008年   840篇
  2007年   717篇
  2006年   639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目的】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探索两季最佳的资源搭配模式,进一步挖掘当前气候和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地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方法】本研究通过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设置冬小麦不同播期和夏玉米不同收获期,建立了5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方式,于2015—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对其产量、光温水等气候资源分配及利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随冬小麦播期及夏玉米收获期推迟,两作物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分配比例分别由处理Ⅰ的46%﹕54%、60%﹕40%、42%﹕58%调整至处理V的34%﹕66%、49%﹕51%、34%﹕66%范围内,小麦季生长天数及其分配的光温水资源量逐渐减少,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玉米季,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但由于处理V的ZM66小麦品种维持了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因此与处理Ⅰ比产量降低不显著。然而,处理V玉米季生理生长时间较处理Ⅰ延长约15 d,2016和2017年光温水资源分配量分别增加143.8和120.7 MJ·m-2、290.5和281.6℃、12.4和25.7 mm,粒重分别增加13.1%和15.5%,周年产量两年分别提高7.9%和6.7%;籽粒脱水时间增加约45d,光温水资源分配量两年分别增加322.5和336.3 MJ·m-2、509.6和497.8℃、56.7和14.1mm,籽粒含水量降至14.4%—17.3%,达到机械直接收获标准。同时,由于处理V小麦季光温水资源分配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减少底墒水和越冬水灌溉约150mm,2016和2017年其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较处理Ⅰ分别提高12.5%和15.8%、10.9%和7.7%、39.6%和59.3%,玉米季虽然光能、温度生产效率有所降低,但水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因此周年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两年分别提高7.3%和9.1%、5.6%和5.1%、17.3%和29.3%。【结论】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播/收期的调整(小麦12月上旬播种,玉米11月中旬收获)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可进一步提升其周年产量和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模拟实际生产中金针菇采后贮藏过程,研究金针菇冷藏期间风味的变化规律,为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聚乙烯膜包装的金针菇为试验材料,在温度4℃、相对湿度90%条件下贮藏15 d,每隔3 d取样进行分析。金针菇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E-NOSE)进行检测;非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高效液相(HPLC)、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电子舌(E-TONGUE)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对金针菇风味成分变化动态监测可知,冷藏期间金针菇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和醇类,在贮藏6 d内醛类和醇类的含量均下降,在贮藏末期(15 d)呈上升的趋势。金针菇冷藏过程中甘露醇和果糖含量在贮藏初期(3 d)分别上升了8.6%、9.9%,在贮藏中期(9 d)、末期(15 d)呈下降的趋势。柠檬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下降了67.9%。琥珀酸含量在贮藏初期(3 d)有所下降,贮藏中期(9 d)含量上升了17.94%,贮藏末期(15 d)含量下降了17.61%。5′-AMP、5′-IM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贮藏中期(9 d)含量有所上升,贮藏末期(15 d)含量均下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在贮藏初期(3 d)呈下降的趋势,贮藏中期(9 d)变化不明显,贮藏末期(15 d)呈上升的趋势。【结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根据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期的金针菇样品,实现对金针菇样品品质的快速检测,为金针菇品质的控制和风味的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香蕉枯萎病是引起香蕉产业全球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尚未有有效、彻底的根治方法,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对3个香蕉抗病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调查了其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发病率。结果表明,‘南天黄’和‘桂抗2号’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中蕉9号’差异显著。‘南天黄’的生育期最短为383 d、‘桂抗2号’为393 d、‘中蕉9号’生育期最长,达447 d;‘南天黄’和‘桂抗2号’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株型较矮,平均假茎高度分别为285 cm和298 cm,‘中蕉9号’假茎高平均为340 cm;‘南天黄’和‘桂抗2号’的果指数为21个左右,果型类似‘巴西蕉’且大小适中,‘中蕉9号’果指数为16个,果型直、大;‘中蕉9号’产量最高,平均单穗重24.9 kg,‘南天黄’株单穗重接近‘桂抗2号’,分别为23.5 kg和23.2 kg;试验中,‘南天黄’没有发病,发病率为0,‘桂抗2号’发病率为0.6%,‘中蕉9号’发病率为4.7%。综上所述,‘南天黄’和‘桂抗2号’更适合作为抗病品种(系),可进一步展开大面积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994.
GW2基因在多种植物中发挥调控籽粒性状的功能,为预测分析大豆中GW2基因的功能,前期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大豆中成功克隆出GmGW2基因的cDNA序列。为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本试验从大豆中黄10号中克隆出GmGW2基因的全长DNA序列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mGW2全长8 467 bp,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431个氨基酸。预测是一个不稳定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不含跨膜结构域及信号肽,具有Zinc finger和RING-type结构域。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分析显示,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是其整体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组成结构元件。利用该基因的DNA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得出该基因与木豆、相思子、鹰嘴豆亲缘关系较近。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推测GmGW2基因可能也具有调控大豆籽粒发育的功能。此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验证GmGW2基因功能奠定基础,为大豆产量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99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玉米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在人工气候室内利用称重法精确控制75%和35%土壤相对含水量(RWC),通过分析播种后7 d不同玉米品种的发芽率、根系生长、干物质转化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玉米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地上部与地下根物质积累和贮藏物质转运率,增大了根冠比。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热图分析得出,玉米萌发期抗旱鉴定的四级指标分别为干物质积累量、发芽指数和种子萌发抗旱指数;根长、根冠比和根干重等;根体积和贮藏物质转运率;发芽势。将指标按照对抗旱性影响的差异分为4类,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萌发抗旱指数;根体积、贮藏物质转运率;根冠比;根长和芽长。依据综合值对10个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其抗旱性强弱依次为浚单29、蠡玉35、五谷704、吉祥1号、先玉335、博优989、郑单958、伟科702、农玉2号、登海605。  相似文献   
996.
为探寻光照对紫叶狼尾草(Pennisetum setaceum ‘Rubrum’)的叶色及生理变化的影响,以自然光为对照,用透光率为10%的遮阳网对其进行遮光处理,直至新叶成熟完全变绿后,撤去遮阳网用自然光进行复光处理,而后测量各阶段的叶色参数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遮光后紫叶狼尾草新叶为绿色,叶色参数L、b值显著增加,a值显著减少;生理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加,花色素苷、类黄酮、可溶性糖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PAL)、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活性显著减少,PPO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无明显变化。复光处理后,叶色逐渐转紫,叶色参数变化与遮光相反;生理指标变化与遮光后减少或增加的指标呈相反趋势,PPO、POD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为了了解平茬对灌丛群落草本植物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平茬、一年平茬1次和一年平茬2次共3种处理,分析了平茬前后群落特征与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平茬相比,两种平茬处理下群落内禾本科植物密度均显著增加,平茬第二年禾本科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平茬后两年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平茬次数增加均有增加趋势,且一年平茬2次处理时,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草本群落总生物量随平茬次数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平茬后植被C、N含量、C/N比无显著变化,但植被N/P比显著增加。可见,平茬处理改变了小叶锦鸡儿群落的结构特征,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禾本科植物的密度,有助于典型草原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海底油气混输管道内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管道堵塞问题,结合凝析气生成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和CSMHyK v2.0水合物动力学模型,使用OLGA软件对海底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内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某海底管道工艺参数下,无论是立管还是水平输送管内都有大量水合物生成,其水合物浆黏度分别增加了10倍、18倍。在立管中从海底到海平面管段水合物生成速率由大到小,最后趋于0;在水平输送管道中,水合物生成速率保持不变。管道出口压力降低,水合物生成区域减小,且水合物浆的黏度大幅下降。当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出口压力分别控制在3 MPa、2 MPa时,可以避免水合物生成,保障管道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999.
横坡垄作下雨型对褐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雨型对细沟侵蚀过程起关键作用,而横垄坡面具有独特的细沟侵蚀特征。为定量研究雨型对横垄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影响,以褐土横垄坡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降雨动能、降雨量和平均雨强相同的4种雨型,采用可同时调节垄向和坡面坡度的土槽进行模拟降雨,分析了各雨型下细沟发育形态、产流产沙特征和细沟水流的水动力特性等。结果表明:雨型间细沟沟头溯源、沟壁崩塌和沟底下切侵蚀速率的不同导致细沟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增加-减弱型、减弱-增加型和减弱型的沟宽和沟深较增加型分别增加158.8%和38.9%,115.7%和-27.8%,21.6%和-33.3%,相应宽深比的增加率分别为14.9%,60.4%,82.6%。雨型间的细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差异显著,径流量为增加-减弱型>减弱-增加型>减弱型>增加型,而侵蚀量为增加-减弱型>减弱型>减弱-增加型>增加型。4种雨型下产沙率与径流率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但增加-减弱型、减弱型和减弱-增加型方程中的指数较增加型(0.54)分别增加2.52,2.46,1.46倍。雨型间差异最大的水力学参数为雷诺数,侵蚀动力参数则为水流功率;增加-减弱型、减弱-增加型和减弱型的雷诺数和水流功率较增加型分别显著增加107.0%和106.8%,42.2%和41.9%,16.6%和16.7%。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横坡垄作对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作用机制,并为横坡垄作措施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